上個世紀,是工業行業大爆發的時代;而現在二十一世紀,更多的是互聯網、新新行業遍地開花的時代。很多人、很多企業在兩個世紀跨度的時候,在兩個不同時代轉型的時候,在兩個相似卻不同的行業變化的時候,變得迷茫、無措、恐慌,到最后更多的是失敗。
難道說時代的變化、行業的更替的結局就是讓很多人倒在路上嗎?那還有人愿意轉變跨越嗎?
昨天、今天重復閱讀的古典老師的文章——《比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遷移技能》。文中提到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說要在一個領域達到世界級的水平,需要一萬小時。可是通過閱讀《刻意練習》、《異數》幾本書后會知道這個一萬小時理論是基于一些要通過反復練習、運動才能積累達到的行業、領域,并不是每個領域都是這樣的。而文中提出的問題就是,如果這個領域變化很快呢?一萬小時的練習可以很快適應高速變化的領域嗎?那么歷史上有不少在多個領域達到世界大師級水平的大師,難道他們僅僅是因為他們學習快,還是說比我們勤奮好幾倍呢?
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的變化,其實很多東西的本質沒有變化,只是外在的呈現形式和達成方式有了更多元的表現。這個時候,不僅僅是提高學習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是擁有遷移的能力。遷移不一定代表著全部推倒,重新再來,更核心的內容是把之前所擁有的東西進行細致的拆分,找出精華和本質,把那一部分應用到新事物或新領域上去,實現再一次的增值,這才是遷移的關鍵。
書中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
1、如何治療癌細胞?高強度射線會破壞身體,低強度射線沒有作用,作為醫生應當如何選擇?
2、如何快速攻占城市?軍隊已經包圍了城市,但是城市的大路上都安放了地雷,只有小分隊能安全通過,作為長官應當如何處理?
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我不是醫生,我怎么知道要如何選擇,不知道能不能有中強度的射線呢?既然大部隊無法進入城市,那就分成多個小分隊進入不就行了嗎?
第二個問題不知道為什么反而更快的解決,而第一個卻覺得這么專業,這么復雜的問題似乎很難解決。而實際上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類似的。既然大軍無法進入,就像是高強度射線不能大幅度的放射治療。那么就由繁化簡吧,分成小分隊,用局部高強度放射治療不就行了嗎?為什么我們能回答第二個問題,而面對第一個問題就很難有這樣的想法呢?歸結原因,還是被沒有把問題的本質給揪出來,所以就被表面問題給蒙蔽了。
“只要你曾經在某一個領域努力練習過,你提升的技能和才干都不會白費,可以遷移到未來。”
這是古典老師文中的原話。能力分為:知識;技能;才干。從專業到操作到內化,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必然都要經過一定的磨煉。即使是我們在大學的時候,上課沒有怎么聽講,為了不掛科,在考試前都必然會有一番突擊,道理相似……
我在高中時期的學習相當糟糕,也很沒有自律能力,總想著玩。而到了大學時期,時間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學習了。后來我開始把自己以前喜歡卻一直沒有機會學習的日語給提上了日程,我當時報了班,在課后、在家里總會積極的去聽課,背單詞,念書。盡管當時可能也沒有定下多少目標,也沒有人督促,很容易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所以水平也沒有提高多少。但是大學時期的課后學習,讓我自己倒是養成一種把握業余時間,好好學習的一個小習慣,或是一個模式。到了現在上班這么久了,我為了每年考職稱,或是繼續學我的日語,學其他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我可以很主動的在工作8小時之外繼續學習。我覺得自己的自學能力就是從大學時期的興趣遷移過來的,不管成績,起碼整個人生態度上是有正面作用的。這就沒有白費當初學習的勁,曾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習慣都對現在可以靜心下來寫作、看書、學習有莫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