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想減肥卻遲遲沒有去運動;想寫作卻遲遲沒有動筆;面對選擇,很難做出決策;因為運動服忘了洗,今天就不鍛煉了;面對一些社交場合會感到恐懼。這些都是完美主義者的行為。
完美注意者往往會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太大而不知所措。完美主義者喜歡遠離恐懼的事物時獲得的所謂安全感,他們有著完全不用付出努力追求卓越的心態。
衡量一種心態的好壞,重點是看他對你的行動產生的影響,以及你對自身作為的情緒。
追求完美無可厚非,但真正的完美主義是會致命的。一項針對450位老人做出的長達六年半的研究發現。有完美主義傾向者,在這段時間內的死亡率比其他人高出51%。
完美主義是一劑毒藥,我們該如何“解毒”呢?
“微習慣”系列叢書的作者斯蒂芬.蓋斯在《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一書中給出了22種對策,告訴我們如何變成更快樂、更健康、更高效的不完美主義者。
? ? 1.改變關注重點
請忽略結果,關注自己的投入。完成比完美重要。任何事情都是不斷實踐才會讓結果更好,如果一開始過分關注結果就會限制了自己的行動,如果不行動有怎么會有結果。
也請忽略別人的看法,關注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 ? 2.遵循不完美主義者的過程思維
此過程的五個階段是:不完美的思維,不完美的決定,不完美的行動,不完美的轉變,不完美但成功的結果。
作者在書中舉了自己的例子,今天想去健身房運動,但不知道自己的健身計劃是否理想。雖然猶豫,但還是接受了不完美的決定去運動。剛開始感覺精神頭不足,但還是要堅持完成。結果被啞鈴砸到了腳。雖然運動過程中問題頻出,但最終完成了運動計劃,讓自己變得更強壯,更健康。
? ? 3.調整自身預期
完美主義者經常會對自己有著過高的期待,希望任何事情都盡善盡美。但往往面對失敗時就很受打擊。
所以如果預期過高,請把他們降低,最好的選擇是徹底放棄預期,保持隨機應變的心態。用輕松的心態去做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 4.正確判斷是否足夠
有人覺得100平方米的房子還不夠,有人覺得20平方米的房子就足夠。
不要讓周圍盛行的“永不滿足”的心態影響到你。所謂夠與不夠,都是個人判斷。完美主義者提出的目標總是高不可攀,而并非依據個人實際情況作出的現實決定。
? ? 5.降低標準
降低標準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培養微習慣,任何行動都有意義,不會因為太小,不夠完美就毫無價值。所以我們要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性的培養為習慣。
? ? 6.關注過程
如果一旦有了不切實際的期待,就意味著你內心渴望的結果要么根本無法實現,要么需要巨大的毅力和大量的付出。我們可以把大的任務拆分成一個又一個具體可行的小任務。
關注過程,反而能讓你活得積極的結果。
? ? 7.接受現實
無論過去發生過什么,都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只有學會接受。從感情上接納他,不要讓內心糾結。
? ? 8.采取行動
行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
比如你剛剛面試表現很糟糕,一直耿耿于懷,那你要做的就是立刻投更多的簡歷。如果你為失去的感情困擾,那就走出家門,去認識新的朋友。
? ? 9.分清意外與失敗
失敗完全是自己的責任。那你就要另想辦法,重新嘗試。比如一個運動目標沒有達成,不必糾結,利用微習慣幫你達成目標。
意外的責任包含他人的因素,可以立刻重新嘗試之前的方法。
10.改進自我對話方式
從內心深處把“本應該”的心態改成“本可以”。讓你把對過去的愧疚的心態,改成可以看見的對未來還有機會的向往。
11.計時器介入法
每天至少使用一次計時器,提醒自己做一件事。積極投入到當下的生活中,就會忘記糾結。每天堅持貫徹微習慣。
12.化學法應對認同需求
在任何需要自信的場合提前用“充滿力量的姿勢”站兩分鐘,伸展身體,伸直雙臂或保持叉腰的姿勢。如果是坐姿,可以伸出雙臂肘部朝外扣住后腦勺。
13.假裝自信
感覺不自信的時候,要“假裝”自信,用自信的方式行事,就會真的有自信的感覺。這個“假裝”不是虛偽,而是在訓練一種技能。堅持一段時間,你就不會再緊張。
14.調整參照標準
對你望而卻步或感到力不從心的任務,把參照標準降到你能駕馭的水平。比如你想要寫作剛開始的標準。比如你想寫作,剛開始的參照標準不一定是非要上稿,你可以告訴自己,只要我完成就很厲害了,我突破了自己。
15.叛逆練習
叛逆是一種與認同需求相反的表現。在不違反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做一些叛逆的事情,比如公共場合臥倒,大聲唱歌,主動與陌生人攀談等,這些動作都可以告訴外界和你自己,你的生活你做主。
16.成績日志
我們經常會覺得時光飛逝,卻不知道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們可以每天花幾分鐘記錄下自己做了哪些好事,有哪些成長。至少保證每天記錄一條成績或優點。
17.二進制思維
二進制思維就是用0(不作為)和1(行動起來)來進行評判,而不再用1到10來衡量你面臨的境遇。這樣可以不再擔心犯錯,而把精力放在更多可以嘗試的事情上。
比如你與人打招呼可能被無視,發郵件可能被拒絕,出版的書可能賣不出去。但這都算成功,因為你行動了。你培養了勇氣,鍛煉了抗壓力,擁有了寶貴的經歷。
18.從小的成功做起
創建并堅持微習慣,讓日常的成功簡單到無法拒絕,如果成功比失敗還簡單,那你就總會成功了。
19.分階段成功
不要每天想著取得多大成就,要想想你可以如何取得進步。
不要把成功定義為一個方面而清晰的,里程碑式的成就,而要把成功視為一步步實現的成就。
成功是一個個進步的積累。只要用追求進步的心態去努力,遠大目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達成。
20.拒絕預設
我們總會對新鮮事物有顧慮,因為對其缺乏把握。當我們潛意識里想要逃避做一件難事時,我們的預設往往不夠準確,還比較消極。
21.快速決策
在做決定時,拖延癥患者即使已經找到了最佳辦法,還是會對其思前想后。但是再多思考也不能解決問題,快速決策才是王道。
比如把自己每天的活動在紙上列出四個選項,快速圈出你覺得最合適的那個,也可以用排除法,在十秒鐘內完成選擇。不管你選了哪一項,當天都要堅持執行。
22.分析風險、回報與可能性
對于有顧慮的行動,你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分析:最糟糕的結果,發生最高結果的可能性,最好的結果發生,最好結果的可能性,最可能發生的情況。
如果失敗的結果,在你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那你就可以大膽去嘗試。
以上就是應對完美主義的22種對策,完美主義代表著限制,而不完美主義責預示著自由。所以不妨嘗試一下書中的方法。利用微習慣策略,以不完美思維獲得不完美但有意義的進步。
完成比完美重要,行動起來,行動就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