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利用了一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惡意》,這是一部血淋淋揭露人心的小說,沒有《解憂雜貨店》的治愈系氛圍,旨在讓大家看清人性罪惡的一面。
這是我第二次接觸東野圭吾的作品,不知道是因為平時自己看的小說少還是因為大師的作品太有魅力,我被毫無懸念地圈粉了。
在接觸東野圭吾之前
我從來都不知道原來有人能把推理小說布局地那么精彩,于是乎我決定將其他小說打入冷宮,獨寵東野圭吾;
我也從來都不知道原來寫推理小說可以在案件當中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將故事進行下去;
我也從來都不知道讀完一本推理小說知道了最終的兇手但是故事并沒有就這樣結束,故事留白,結局在讀者心中。
心中感慨雖多,對東野圭吾的作品也是深深的迷戀,卻終究敵不過懶只拜讀過他的兩部作品。
跌宕起伏的案件,層層推進的偵查,很多時候我們只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尾。
02
當看到書名,我下意識的咨詢了下度娘,惡意意為不良的居心,不好的用意。
正如書名呈現的那樣,案犯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確實就是用心良苦,居心不良。話說如果野野口修要是擱在宮廷戲中,簡直就是幕后大Boss的節奏啊。
縱觀全文,開篇以毒丸子殺害鄰居家的貓立體刻畫出日高的人物性格殘忍的一面,以及日高庭院風景描寫得具體細致,以野野口修為第一人稱交代事件起因,一開始就將讀者的思維帶到誤區,認為日高是個生性殘忍的人,殊不知這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筆,也是野野口修的深謀遠慮。
小說的后文分別站在野野口修以及探案加賀一郎的立場鋪成展開。
案件的進展一切都在野野口修的計劃之中,無論是刻意偽造的不在場證據,意料之中被捕,以及證明其為日高影子作家的種種證據(與日高初美的奸情,大量日高邦彥作品的手寫原稿,謀殺日高邦彥拍攝的錄像帶)逐一被發現。
讀者都有一個這樣的特點,就是跟著作者的思路走,從一開始的情節中無論是對于人物的性格還是事假發展的趨勢,在我們的大腦里已經有了一個塑造好的形象先入為主。
所以當我讀到野野口修是日高邦彥的影子作家的時候,我真的以為野野口修才是那個一直蒙受冤屈,無論是在和日高邦彥的相處還是在兒時的校園暴力當中。
可是當繼續往后,前后的矛盾漸漸從那些識野野口修以及日高邦彥的人的口中浮現出來。
原來故事在這里才剛開始,因為這里邊暗藏著野野口修巨大的陰謀,這個陰謀讓人毛骨悚然,因為在野野口修的思想里,即便是堵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多么惡意的存在。
之所以有這么驚人的發現,完全源于加賀一郎對案犯殺人動機的執著探尋,不斷發現新的疑點層層推進,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加賀一郎沒有因為自己當初和野野口修是同事就懷惻隱之心。
當最終真相大白之時,就像加賀一郎對野野口修說的那樣:
我相信你心里的封印是在意識到死亡的那一刻解開的,你無法忍受就這么抱著對日高的惡意離開人世,而引燃這股惡意的,是日高握有你過去的秘密這一事實。
03
看完整部小說的下巴一直沒有合上
案件結局我完全意想不到,縱使我使出洪荒之力極盡推理能力還是腦洞不開;
竟然有人會如此居心叵測設下殺局以破壞對方名譽為目的只因為心底里那股惡意肆虐;
竟然有如此聰明絕頂的加賀探案,簡直分分鐘秒殺摩爾摩斯和柯南;
竟然有這么腦洞打開的作者---東野圭吾,無論是是動機,伏筆,邏輯或是意外性都安排得恰到好處。
如果說《白夜行》是為愛粉身碎骨,那么《惡意》則是因恨萬劫不復。
東野圭吾曾說:
世界上有兩種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太陽太過刺眼而人心太過險惡,就像小說中東野圭吾因為心中的惡意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只為讓對方粉身碎骨,身敗名裂,完全可以不顧往日日高邦彥對自己的任何善意和包容。
所以這樣的惡意確實值得發人深省,這份惡意從何而來?它的產生又該如何去化解?
如果是站在常人的角度,可能是因為被奪走心愛的事物,被欺騙,被無緣無故的傷害又或者就像書中的經典臺詞說的那般:
我就是看他不爽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并找不到答案,或許是
其實誰也不知道這些憤怒來源于哪里,或許,只是因為,莫名我就記恨你。
又或許如東野圭吾所言: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最美的愛情。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原罪被放大,總有一角照出自己。
反觀日高邦彥,我們表示深深地遺憾
遺憾他沒能早日發現野野口修的浪子野心;
遺憾他過往對野野口修的包容善意沒始終無法化解野野口修心底里最深的惡意;
遺憾如此德才兼備的他沒能沾上好人有好報的運氣。
盡管如此,有一點我們能明確的就是:
心懷惡意者永遠難以自圓其說,善惡到頭終有報
ps:如果你也是一個喜愛推理小說的銀(山東方言:人),這部小說絕對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