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讀這本書:
2016年看了一本書《把時間當做朋友》,是李笑來寫的,這本書雖然有點雞湯的味道,但是確實也幫助了我很多,讓我的思路和想法開闊很多,書中的觀點和方法論,有些我自己以前也有在用,但是沒有像笑來老師這么清晰和明確的表達出來。
他在書中提到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說他自己從這本書上收獲很多,因此我也第一時間入手了本書??赐曛?,系統了做了筆記,反復看了2次,每次看,都有新的收獲。
這本書可以學到什么:
這本書可以讓你活的更加明白、自由,能夠給你的生活找到方向。
以下是本人閱讀這本書所做的框架和核心內容筆記,目的有兩個。
第一、加強閱讀的時候理解與吸收;第二、方便復習的時候回憶;
一、學會自律
1、問題和苦難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她的偉大之處在于,一旦我們領悟了這句話的真諦,就能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實現人生的超越。只要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那么我們就會釋然,再也不會對此耿耿于懷了。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卻不愿意正視人生的苦難。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問題。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的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就會不斷成長,心智就會不斷成熟。
回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我們要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通過自律,在面對問題時,我們才會變得堅定不移,并能從痛苦中獲取智慧。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律呢?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
1、推遲滿足感;
2、承擔責任;
3、忠于事實;
4、保持平衡。
實踐這些原則,關鍵取決于你的態度,你要敢于面對痛苦而非逃避。對于那些時刻都想著逃避痛苦的人,這些原則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他們也不會從中受益。
2、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許多人都沒有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知識、社交、心理方面的問題。很多人面對自己陌生領域和不喜歡的東西,會頭昏腦漲,想盡快脫身,盡快縮短自己與問題接觸的時間,而不愿花足夠時間來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不愿冷靜的分析問題。最終沒有從問題中積累起任何有效的經驗。
和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面對問題的態度更低級,也更具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愿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使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問題降臨時,勢必帶來程度不同的痛苦。盡可能早地面對問題,意味著把滿足感向后推遲,放棄暫時的安逸或是程度較輕的痛苦,去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這才是對待問題和痛苦最明智的辦法。現在承受痛苦,將來就可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而現在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更長。
3、承擔責任
不能及時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會像山一樣橫亙在我們心中,阻礙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
我們必須面對屬于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肯定無濟于事,指望別人解決自己的問題,也不是明智之舉。
神經官能癥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人格失調癥患者則不愿承擔原本屬于自己的責任。與外界發生矛盾時,神經官能癥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癥患者則把錯誤歸咎于旁人。幾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這兩種癥狀。
當一個人碰到問題而寄希望于別人幫他解決,這是一種權利和自由的放棄,意味著他甘愿處于附屬地位。埃里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講到:“為了躲開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p>
4、忠于事實
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事實了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
道理很明顯,但多數人仍然漠視事實。我們出生時,并不是帶著地圖來到世界的,為了人生的旅途順利行進,我們需要努力繪制自己的地圖。很多人不愿意付出這種努力,他們對人事事物缺乏興趣,故步自封。
繪制人事地圖的艱難,不在于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而在于需要不斷修訂。一旦新的信息與過去觀念發生沖突,需要對地圖大幅度修正,我們就會感到恐懼,寧可對新的信息視而不見。
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捍衛陳腐的觀念,其消耗的時間和精力遠比修訂地圖本身多很多。
逃避現實的痛苦是人類的天性,只有通過自律,我們才能逐漸克服現實的痛苦,及時修改自己的地圖,逐步成長。我們必須忠于事實,盡管這會帶來暫時的痛苦,但遠比沉湎于虛假的舒適中要好。
完全忠于事實的生活意味著什么呢?
首先,它意味著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不間斷的嚴格的自我反省。反省內心直接帶來的痛苦,往往大于觀察外在世界帶來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選擇逃避前者而選擇后者,實際上,自我反省帶來的快樂,遠遠大于痛苦。
其次,它意味著我們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這也是唯一能確定我們的地圖是否與事實符合的方法。
最后,它意味著我們要真正允許別人來檢視我們的地圖。
5、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給心靈帶來痛苦。而痛苦的程度取決于所放棄的東西的規模。小規模的放棄,放棄發怒、放棄吃一頓飯,并不會帶來太大的痛苦。但放棄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甚至整個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
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有些時候就必須要進行大規模的放棄。自我放棄,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痛苦。有一種暫時的放棄自我值得一提,就是兼容并包,意味著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穩定,又要放棄自我以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自我平衡。
兼容并包的道理在于,你獲得永遠比放棄的多。自律的過程就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舊事物的死亡帶來的是新事物的誕生。
二、什么是愛
1、愛的定義
自律能夠讓我們承受問題帶來的痛苦,并最終解決問題,那么,為什么我們愿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自律的原動力。
迄今為止,不曾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這足以證明“愛”的神秘了。我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1、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于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2、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
3、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
4、愛,需要不斷的付出努力,去跨越原來的界限。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付諸行動。
5、愛是一種意愿,意愿與欲望是有所區別的,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夠轉化成行動,而只有強大到足以轉化為行動的欲望,才能夠稱為意愿。
2、墜入情網
墜入情網,只是一種主觀的欲望而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欲望。要了解戀愛的本質,就需要了解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界限”。
什么叫做自我界限,以嬰兒為例,嬰兒剛出生的7個月內,是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界限的。他們會以為世界跟他們是一體的。隨著嬰兒慢慢成長,認識和經驗不斷增加,他會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并不是一回事,他的愿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圍世界的愿望,他開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間做出區分。
當一個人能夠區分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不同,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這樣的認知就是“自我界限”。
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與別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沖出自我界限的牢籠,情感就像決堤的洪流,聲勢浩大的涌向所愛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然而日常的瑣事和難題,會使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戀愛雙方都會驚訝而痛苦的意識到,自己其實并沒有跟對方融為一體,彼此的欲望、愛好和想法都相去甚遠,局面好像難以改變,差距好像無法縮短。于是兩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攏,又恢復為兩個不同的個體。
若想避免這種情形,兩人就必須面對現實,學會真正的相知和相愛。墜入情網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擴展,而是自我界限的暫時性崩潰。擴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
3、自我界限
被自我界限以外的人或事物吸引,促使我們產生沖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奉獻,心理學家把這種狀態稱之為“精神貫注”。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對象,就會使之占據我們的心靈。
對于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了精神貫注的境界里,于是,我們的自我界限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之后,自我界限就會淡化,而這時,我們的心智便獲得了成熟。
拓展自我界限就如同走路一樣,每多走一步或多走一里,都可以逐步對抗與生俱來的惰性,抵御因恐懼而產生的排斥心理。拓展自我界限,意味著擺脫惰性,直面內心的恐懼。
4、精神貫注
不是所有的“精神貫注”都是愛,那些與心智成熟無關,不能給心靈帶來任何滋養的“精神貫注”,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愛的對象不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無生命的事物或活動,例如金錢、權力、園藝、唱歌、打球等等。
培養某種愛好,是自我滋養的有效手段。要學會自尊自愛,就需要自我滋養。當然愛好本身并不應該成為自我完善的終極目標,否則就偏離了人生的方向。
5、自我犧牲
很多時候,我們自稱為別人著想,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任,滿足自己的愿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個人的意愿,核心動機是滿足自我的需求;不管為別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為了自己。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展,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所以,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區別愛與非愛的關鍵不是自私或是無私,而是行為的目的。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
6、愛的風險
失落的風險:愛意味自我界限的拓展,也就是讓自我拓展到陌生領域,再塑造出一個不同的、嶄新的自己,這一過程是自我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接觸的是從未接觸過的事物,通過與這些事物的接觸,我們的自我便會獲得改變。而不熟悉的環境,不同的規則,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動,都可能使我們陷入痛苦,并由此產生恐懼,因此心智的成熟需要勇氣也需要冒險。
獨立的風險:人生是一場冒險,你投入的愛越多,經受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們一生要經歷數以千計乃至百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就是成長。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于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一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愿望,敢于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活的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斷成熟。
投入的風險:充分投入,并做出承諾可以給別人帶來安全感。全身心的投入,即便不能保證一帆風順,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實際上,不斷進行自我調整,適應環境變化,就不會與時代脫節,遺憾的是,很多人卻模式了這一點,白白錯過了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機遇。
沖突的風險:愛的最大風險之一,是發生沖突時的指責和假謙虛,即我們常常以愛的名義去指責所愛的人。批評他人很容易,人人都可能把批評當成家常便飯,可是,大多數批評只是出于一時的沖動、不滿和憤怒,不但沒有啟發和教育的意義,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亂。真正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指責愛的對象,或與對方發生沖突。
7、愛與自律
自律的原動力來自于愛,而愛的本質是一種意愿。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具體方法。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并會以此促進雙方心智的成長。
三、意識的成長
1、信仰與世界觀
隨著自律的不斷加強,愛和人生經驗一并增長,我們會越來越了解周圍的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的中的位置。
我們對于人生都有各自的認識,有著或廣闊或狹隘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梢哉f,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就屬于信仰的范疇。對世界的規律和本質,每個人都有特定的看法與信念,只是未必說出來而已。
一個人的信仰與世界觀,只有一小部分屬于意識層面。多數人無法體驗到自己的潛意識內容,以及對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體的觀念。人們怎樣形成各自的信仰?世界觀的形成取決于哪些因素,這些問題很復雜,本書無法一一解答,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的信仰來自于其文化環境。
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來自我們成長的家庭環境。如果說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見聞和感受,決定了我們對世界本質的看法。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信仰和世界觀,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我們必須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廣闊的領域,修正我們的地圖。
2、科學與信仰
心智的成熟,其實就是從小宇宙進入到大宇宙的歷程,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前進的求知之路,只有學習和進步,才能擺脫昔日經驗的限制。
愛的本質是拓展自我,而愛的風險之一,就是必須進入未知的領域。我們必須放棄落后的、陳舊的自己,把陳腐過時的認知踩到腳下,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我們應該對過去的信仰提出疑問,主動探索陌生領域,挑戰某些久被視為真理的結論。
為此,我們必須從科學起步,別無他途。科學的信仰,旨在幫助我們從實際出發,采用現實的經驗和歷史的教訓去認識世界,更新人生觀和世界觀。
那么什么是科學的信仰呢?科學是復雜的世界觀,它具備若干重要信條。其重要信條包括:
1、宇宙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我們對宇宙的觀察具有重要價值;
2、宇宙的運行遵循若干規律,而且是可以預測的;
3、人類易受偏見和迷信的誤導,在解釋宇宙時易犯錯;
4、人類要形成世界觀,理應具有足夠的懷疑精神,接受科學方法的指導,由此總結觀察的經驗;
5、除非經過親身體驗,否則我們就不可以自以為無所不知;
6、唯有多次重復實驗而獲得的經驗,才是值得信任的知識,只有在相同情況下,其他人通過類似的經驗,也能夠得到一致的結論,才能證明經驗可靠。
對塑造世界觀而言,科學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即便如此,科學也只是踏出了實現心靈進化的第一步,大多數有科學思維的人,對于世界的認知,任然是狹隘而有限的。科學本身也是一種宗教。
3、潛意識
為在復雜的社會上獲得生存,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人人都戴上了面具。因此,意識塑造的自我,與潛意識中的自我,有時相差甚遠。不過,意識的能力終歸有限,常常讓真實的自己暴露出來。不管如何掩飾,潛意識都會看清真相。要讓心智成熟,我們需要聆聽潛意識的聲音,讓意識中對自己的認識更接近真實的自己。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通常要付出一生的努力。
4、原罪
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最大的就是懶惰,只要克服懶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無法克服懶惰,不論其他條件如何完善,我們都無法取得成功。
我們總是逃避必要的痛苦,慣于選擇平坦的道路,這是我們的惰性使然。懶惰是愛的對立面。懶惰阻止我們實現自我完善,承擔更多的責任。所有人類共同特征之一就是無法擺脫懶惰。懶惰是一種原罪,人人都有這種原罪。
完成心靈的成長需要努力,需要時間,需要堅強的意志,只要深入反省,就會發現自身懶惰的一面,在心靈進化的過程中,它始終與我們對抗,阻止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
懶惰與你花多少時間工作,如何對別人盡職盡責沒有多少關系。懶惰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恐懼感。自我完善意味著接受新的責任,做出新的承諾,發生新的關系,達到新的層次,經受更大的風險。所以我們害怕失去當前的地位或角色,害怕轉換成新的角色,害怕改變現狀,害怕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一個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能覺察到自身的懶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能找到懶惰的痕跡。每一個人的身體中,都擁有向往神性的本能,都有達到完美境界的欲望,同時也都有懶惰的原罪。
5、意識的進化
心智成熟的人,總能深刻的意識到懶惰的存在。要使心智獲得成熟,必須認清自己的偏見和局限。我們經由愛、包容和關懷,可以漸漸了解自己,了解所愛的人和整個世界。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認清我們的責任和決策能力。所以心智成熟也可以界定為“意識的成長”或是“意識的進化”。心智成熟的終極目標是天人合一。
找到人生的方向,通常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僅僅依靠投機取巧或頭腦中的靈光閃現,很難達到目標。真正的自知自覺,總是緩慢而漸進的過程。我們踏出任何一步,都須有足夠的耐心,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自省。我們更應該態度謙虛,腳踏實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學習和進步的過程。
在自我糾正和自我調整的過程中,我們終將了解人生的真諦,清楚我們在說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沒有什么比成為人生的專家,熟知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讓人感覺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