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每到這一天,母親都會對我說──冬至一過,太陽就要走回頭路了。
《易經》也說,夏至天氣熱到了極致,太陽卻在軌道上漸行漸遠;到了大雪紛飛的冬至,反而是下一年溫暖的開始。
“冬至,一陽生。”它是指一種自然的、生命的春意,過了冬至,陽氣一點點生發,萬物也會開始由秋冬的衰敗中,悄然孕育生機的勃發。萬物周而復始,一年的生長收藏自也此開始。
在古人心中,“冬至大如年”,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這一天,他們會放下所有工作來“賀冬”,親朋相互拜訪,相贈美食。戍邊的將士也會放下武器,和戰友一起圍著篝火,喝一壺熱酒,過一個溫暖的夜……
直到如今,冬至也是比“春節”還重要的節日,全家人要一起吃個“過冬”飯,因為今天能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很重要。
冬至是大吉之日,它象征著團圓,也象征著下一個生命循環的開始。我們就在這春去秋來里,迎送一個又一個豐盛的年月。
冬至物候
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冬至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強盛,萬物尚在蜷縮冬眠。但麋鹿的角卻改變了生長,山中的泉水也溫熱流動起來。
冬至祭祖
在我國臺灣,有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
同姓同宗者在冬至那天,聚到祖祠中按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之后大擺宴席,款待宗親。
大家開懷飲酒,相互聯絡,讓久別疏生的感情重新溫熱。這個傳統在臺灣一直代代相傳,以示人們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大如年,搗米做湯圓
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這一天,人們會用搗糯米做湯圓,用黑芝麻、豬油、綿白糖、桂花做餡子,放入湯中煮沸,一口咬入,甜絲絲有嚼勁,通體溫暖。
潮汕的人們吃了湯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人們在湯圓前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
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美好的冬至。
煮酒釀一口桂花香
在蘇州,冬至要喝桂花冬釀酒。每年冬至前一個星期,人們都要早早到當地老酒鋪打一瓶新釀桂花酒,為的就是討一口鮮甜,一口吉利。
冬至的夜,圍爐而坐,為親人、為朋友斟上一杯,橙黃透亮的酒中,懸浮當年新采的桂花瓣,清甜甘冽的口感,淡淡的糯米香,小酌一口,人不醉,心卻自醉。日子,要的就是這份安然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