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冬至。
冬至一陽生。
轉眼又到了一年歲末的冬至。在老家,向來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在古書中的記載如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有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名冬節、長至節、亞歲,乃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二個節氣。
想到一年的日晷就慢慢地走到了太陽直射南迴歸線的時候,心裡就開始慢慢的,生起一絲暖意。陰極轉陽,此時的陽氣開始慢慢迴昇,忽然感覺到春天要來臨的氣息。雖然在這個四季如夏的城市,一直沒有冬天的感覺。想到冬至,哦原來是小時候最大的節日啊!
冬至實際上馬上就挨著春,挨著歲的那派嶄嶄新新的氣象了。冬至和歲之間,只隔了一段草率模糊的冷冬。正因為隔著,盼歲人的心情才懸了起來。持事的家長,到冬至,就開始揣了一個賀歲的計劃。老人端把椅子,墻根底下坐了,曬著暖暖的日頭,對陽光里奔來奔去的孩子說:“不吵架了,冬至到了。冬至是歲兄,大家伙兒要和氣,和和氣氣招歲呢。”
我很小的時候,就聽祖母這么親切喚過冬至。歲兄,歲的哥哥呢。冬日的陽光不遠不近地耀著;村里村外,屋頂檐下,只蒙了那么一層毛茸茸的冷意;果真就有“哥哥”一樣溫和、親切,又略帶嚴厲的暖晴。
天氣既是這般的溫和,人們手中的物事自然也一樣素樸祥寧了起來。
冬至照例是要吃湯圓的。我小時候并不知道,除了我們家鄉,中國到處都要做湯圓吃的。知道了以后,就要問,冬至為啥要做湯圓吃呢?問過大人和書本,都回答不出來。冬至節是個奇怪的節,不像其他端午、中秋、春節,都有它們明確的理由。在我們家鄉,冬至倒有個不小的緣由——冬至節,我們家鄉要祭祖。
我們家鄉的祭祖活動并不像其他地方,一提起“祭”,一提起“祖”,就鬼氣森森的。由于祭祖,遠遠近近的家人聚了起來。一家人,大人小孩,圍了一個大大的竹筐,各自伸了一雙手出去,持續不斷地搓了一粒粒圓圓的白湯圓下來。那大竹筐是平日里用來曬谷曬豆的,圓圓的,幫淺,色紅,一粒粒白湯圓搓下來,紅底紅幫襯著,自然是一番可愛景色。
搓湯圓的時候,大人們會不斷告誡小孩子,別把湯圓搓到筐外去,掉一粒在地上,明年冬至的那幾天,臉上會長出白暈來。這其實是哄小孩子的,可有一年,我故意搓了三粒湯圓掉地上去,到第二年冬至,臉上卻真的隱隱有了三圈白暈。此后自然就乖乖地顆粒歸筐了。
關于搓湯圓,家鄉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說是有個傻媳婦,婆婆冬至那晚病了,讓傻媳婦一個人搓湯圓(不知傻媳婦的丈夫和孩子哪去了,笑話常常是很簡潔的)。傻媳婦不懂湯圓怎么搓,去問婆婆。婆婆病得不舒服,就說,你怎么這么傻,你看人家怎么搓你就怎么搓吧。我們家鄉,“人家”和“人”是同一種說法。結果,傻媳婦辛苦了一個晚上,搓出了許多個栩栩如生的人兒來。到天亮,婆婆說,媳婦啊,我餓了,你下些湯圓給我吃吧。傻媳婦就抓了兩個“湯圓人”,煮了端給婆婆。婆婆看到“湯圓人”,氣得不行,嘆一口氣,你怎么這么傻呢?我說的是別人怎么搓你就跟著怎么搓——你耳朵哪去了?傻媳婦怯怯地說,耳朵?耳朵剛才舀上來時,被銅瓢鏟去了!——一家人圍著搓湯圓,聽著這樣的笑話,完全忘記了祭祖本該有的那種肅穆和悲傷。
小孩子總是喜歡過節,冬至前就盼望搓圓仔,更盼吃圓仔。過去孩子們常常結伴唱著世世代代流傳的兒歌“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圓仔捧”。在一年中冬至的夜景最長,不管小孩子們多么盼望吃圓仔,天總是遲遲不亮。所以俗說“粉吃圓仔天不光”。總算等到天亮,但大人們總是先以圓仔祭灶公、灶媽、土地公等。然后,才把搗碎的生姜投入鍋中和水煮開,再放進圓仔,待煮熟后調入紅糖,才全家進食。
關于冬至搓圓,我的家鄉莆田有則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樵夫到山上砍柴,不小心跌落深澗,無法出去,由于山深路絕人跡罕至,任他怎么呼救,也沒有人來相救。他生活在深澗中一晃就是十來年,變得渾身是毛,身輕能飛,終于高飛出澗,回到家中。家里人看他性狀全變,怎么叫也不會應,全家萬分著急,無意中以糯米粉和水做成圓仔,讓他吃,他誤認為是黃精姜,就吃起來,此后逐漸恢復本性,全家人得以團聚。人們從此相沿成冬至搓圓刁俗。這則傳說當然是天方夜譚,不過福建許多地方冬至都有搓圓仔的風俗,而且搓圓仔時要用老姜,卻是千真萬確的。
姑且不論傳說和習俗是怎樣的,我卻是能真真切切感覺到歲的到來。冬至在我們心頭,又不斷地用這些儀式提醒我們,不要忘了自己的來處。
回到家的時候已是夜深人靜,看到老爸沉默地坐在桌旁,一聲不吭地看著我。我放下肩頭的包,一聲不吭地去廚房盛一碗湯圓,把它吃完。然後他起身去睡覺,我靜靜地坐在桌旁,關了燈,看蠟燭靜靜地燃燒。想起印象很深的一幕,小時候無意間誤見他獨自在關了燈的黑暗房間里靜坐,只有煙頭一明一滅。後來我長大後走上一段很長的歧路,他不置可否。有時候我不懂,為何看似什麼都不要,卻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經歷。有時候我私心認為,父親不適合成家,為何要來世間受苦。想著,眼前的蠟燭嗤的一聲燒盡,落下一段漂亮的燭花。
晚安!明早可是要起來迎接喜鵲的叫聲,然後在山間墳頭,再添一碗新的祭食。冬至的陽光大多溫暖,如同祖先們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