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料之why.6——瘟疫時期的建安風骨

托舉希望的太陽,希望疫情早點過去


“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漢朝末年的那場瘟疫,建安七子中五人染病逝世。

建安,東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使用時間為公元196年至220年。可建安時代,事與愿違,一切不安。

在疫情期間,我通過網絡學習調研建安風骨的文章筆法,建安風骨,魏晉風度,名士風流,了解后我漸漸不安開始慌了,打翻這個時期的歷史“醬油瓶”,一瞬間滿目瘡痍——

建安年間,群雄逐鹿,戰爭不斷:官渡之戰,曹操逆襲袁紹;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火燒曹營;漢中之戰,劉備占據漢中。江山支離破碎,權力交接伴隨著生生死死:呂布被殺,孫策遇刺,袁紹去世,劉禪出生,司馬師、司馬昭出生,周瑜病死,關羽被處斬……都發生在這短短二十五年間。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討伐孫權,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曹營爆發了可怕的瘟疫,逼得曹操不得不退兵。梁朝偉和金城武主演的電影版《赤壁》中有一幕就是曹軍把瘟疫中死去的士兵尸體做成陰兵,放在木筏順流而下,去感染劉孫聯盟的陣營士兵。其實赤壁之戰前,曹軍之中已經出現了少量的患者,后來瘟疫難以控制,曹軍之中死者大半。

而后建安二十二年(217),一場瘟疫來勢洶洶,造成了更加慘烈的傷亡。漢靈帝時期戶籍統計之時,尚且還有一千萬戶,而到了建安中期,全國僅剩下了三百萬戶。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在瘟疫和戰爭之中,史書之中寥寥幾句,卻是沙場萬骨枯,十室九空的地獄景象。曹操面對這樣的災情,終于在建安二十三年(218)頒布了賑災令,作了以下規定:但凡女子七十歲以上、沒有丈夫兒子的,十二歲以下沒有父母兄弟的,以及眼盲、手腳殘疾卻沒有父母妻兒照顧的,都可以“廩食終身”;十二歲以下出身貧寒的幼兒“隨口給貸”。然而曹操的賑災手段對百姓的幫助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天災造成了大量人口消耗,經濟損失巨大,一方面戰爭依舊在進行,人們不得已在家破人亡的情況之下繼續為軍隊提供軍糧。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給王朗寫了一封信: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已經奪得王位的曹丕尚且如此悲戚,何況是在底層掙扎的平民百姓呢?一方面天災造成了大量人口消耗,經濟損失巨大,一方面戰爭依舊在進行,人們不得已在家破人亡的情況之下繼續為軍隊提供軍糧。戰爭和瘟疫,交織成建安二十二年的人間地獄。

曹植的《說疫氣》之中,對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的慘狀有著詳盡的記載:“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戰爭,讓這場瘟疫波及范圍越來越廣,病毒隨著軍隊的遷徙和難民的逃亡四處傳播。常年的戰亂百姓貧窮饑餓,更加經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建安二十二年爆發的瘟疫極有可能是一種傳播性極強的鼠疫,它從軍隊之中開始蔓延,隨著行軍打仗的進程,這種病毒傳播到民間,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由此可見,戰爭是加速瘟疫傳播的元兇,天災和人禍一同降臨,對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曹丕在《與吳質書》之中道:“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徐干)、陳(陳琳)、應(應玚)、劉(劉楨),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根據搜羅史料記載的情況,王粲也死在了這一年,王粲去世之時才41歲,王粲隨曹操征吳,這一年曹營之中發生了疫病,王粲很可能在軍隊之中被感染,在回軍途中突然去世。而建安七子之中的另外兩位——孔融在建安十三年被殺,阮瑀在建安十七年病死。至此,建安七子,全部凋零。

建安,是勢力割據、戰亂不息的時代,亦是風起云涌、慷慨悲壯的時代。

這艱辛的世道,該以什么樣的標識,鐫入人心?

注定不凡的建安,從一片亂離之中跳脫出來,摘取了一個氣度卓絕的詞:“風骨”。

何為風?何為骨?

“風”指建安詩歌繼承并發揚《詩經》及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廣泛、真實地反映漢末動亂現實和民生疾苦,表現詩人渴望統一天下,建立功業的積極進取精神。

“骨”指建安詩歌形式上結構嚴謹,語言質樸有力,清新自然,感情濃烈,風格悲涼慷慨。 風,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種內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風,文章才能鮮明而生動,當然,“風”始終比較虛化,它與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有關,但并非指內容和情感自身。骨,是指文章的表現力,也就是說文章應該表現的剛健有力,“骨”是一個比較實的概念,直接體現在語言的運用上;語言準確、簡練、明晰,文章就能表現得有力。

風骨這一概念很強調完整性,它們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兩個概念來看。“風骨”實際是詩歌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三曹+七子+二蔡=建安風骨

建安風骨,自《文心雕龍》標舉之后,以其遒勁剛健、慷慨多氣,備受后世推崇。“風骨”,從談藝論文的用語,漸趨成為具有獨特內涵的審美范疇。在建安文學中,安徽亳州人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政治地位顯赫,文學成就很高,是集中體現“建安風骨”特點的代表作家。

建安詩歌:操古直悲涼,丕便娟婉約,植文采氣骨兼備,曹氏父子創作,完成樂府民歌向文人徒詩的轉變;正始時政治險惡,作家苦悶,阮籍《詠懷》組詩,用比興手法隱晦曲折地抒發感慨、批判現實。

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征

一、政治理想的高揚。漢末動亂激起建安文人的政治熱情,建功立業、揚名后世,成為他們共同的追求。

(一)曹操的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曹丕有“救民涂炭”之志,植抱“戮力上國,流惠下民”的壯志。王粲《從軍詩》:“服身事干戈,豈得念所私。”“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國疾。”陳琳《詩》:“建功不及時,鐘鼎何所銘。”“庶幾及君在,立德垂功名。”劉楨《贈從弟》其三:“何時當來儀,將須圣明君。”建安文人政治熱情的普遍高揚,形成“雅好慷慨”、“志深筆長”、“梗概多氣”(《文心雕龍·時序》)的是個特點。

陳壽在史書《三國志》中曾如此評論曹操:“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出生在一個復姓夏侯的家庭。父親夏侯嵩投靠當權宦官曹騰做了養子,舉家皆改姓為曹。這成了曹操一生最大的污點。

當年袁紹誅殺宦官,曹操也參與其中,曾有清流大臣質問曹操:“阿瞞啊,你本是宦官養子之后,有什么資格參加我們這樣高尚而偉大的行動?”

曹操徐徐道:“干君何事?”

四字道盡曹孟德心中苦味,縱有美譽“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又能如何?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社會風氣有所好轉。首先就必須了解建安時代乃是一個解放的時代,那是從兩漢的宮廷勢力之下解放出來,從沉悶的禮教束縛之下解放出來,于是文學也就有力地從貴族文學中解放出來,帶著人民勝利的心情、民主要求的信念。一種自由奔馳的、浪漫的氣質、富于展望的爽朗的形象,這就構成建安風骨的精神實質。

(二)“慷慨”一詞的習用,如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曹丕《于譙作詩》:“慷慨時激揚。”陳琳《詩》:“慷慨詠墳經。”吳質《思慕詩》:“慷慨自俛仰,庶幾烈丈夫。”曹植《薤露行》:“慷慨獨不群”;《野田黃雀行》:“秦箏何慷慨”;《贈徐干詩》:“慷慨有悲心,興文自成篇”;《情詩》:“慷慨對嘉賓,凄愴內傷悲”;《棄婦詩》:“慷慨有馀音,要妙悲且清”等。

(三)“悲風”意象經常出現,如曹操《苦寒行》:“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阮瑀《詩》:“臨川多悲風。”曹丕《燕歌行》其二:“悲風凄厲秋氣寒。”曹植《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雜詩》:“高臺多悲風”,“江介多悲風”,“弦急悲風發”;《贈丁儀王粲》:“悲風鳴我側”等。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具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嘆。建安二十二年的這場瘟疫,讓“建安七子”成為文壇絕唱,一個都沒有留下來。一時間,建安文壇只剩下了曹家父子三人,詩文主流題材便是悼亡之詩。看到這樣的人間慘劇,本來以政治謀士為一生所求的文人階級,慢慢將關注點轉向了哲學層面,他們探索開始探索生命的意義,文學作品種種往往充滿了人生無常的悲涼感。

(一)生命的短促。

(二)建安詩人對人生的態度:

1、單純哀嘆,如:“天地無期竟,民生甚局促”(劉楨《詩》);“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詩》);“良時忽一過,身體為土灰”(阮瑀《七哀詩》);“常恐時歲盡,魂魄忽高飛”(阮瑀《詩》)。

2、慨嘆歲月短促、功名未立,卻仍努力追求。曹操《短歌行》;曹植《贈徐干》:“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圓景光未滿,眾星燦以繁。志士營世業,小人亦不閑。”

3、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價值。如曹操《龜雖壽》等詩。后兩種思想體現了建安詩人積極的人生觀。

三、創作個性的高揚。

建安詩人多高自標置,以文才武略自負,在詩歌創作時,不肯效法同輩或前賢,而是努力展現獨特風貌。

(一)風格上,曹操詩古直悲涼,氣韻沉雄;曹丕便娟婉約,有文士氣;曹植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鐘嶸《詩品》);王粲劉楨:“仲宣躁競,故穎出而才果;公干氣褊,故言壯而情駭”(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二)詩體運用上,曹操四言詩獨擅一時;曹丕《燕歌行》2首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劉楨、蔡琰則以五言詩名世。

(三)詩歌語言上,操、瑀、琳樸質,丕、粲等秀美;植文采風骨兼備。

四、建安詩人處于時代與個人雙重悲劇的交匯點上,建安是一個解放的時代,但也是一個艱苦的時代。一種荒涼高亢的歌聲,所謂“驚風飄白日”“高臺多悲風”,就是建安風骨的基調。

“或述酣宴,或傷羈戍,志不出于慆蕩,辭不離于哀思”(劉勰《文心雕龍·樂府》),具濃郁的悲劇色彩:操詩“悲涼”(鐘嶸《詩品》),植詩“頗有憂生之嗟”(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平原侯植詩序》),粲詩“發愀愴之詞”(鐘嶸《詩品》),楨詩“感慨深至”(方東樹《昭昧詹言》)。

“創業之君兼擅才學,曹魏父子,固已曠絕百代。”我這里列舉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建安風骨,存詩情況

一、曹操。現存20詩馀首都是樂府詩,內容和寫作方法都與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精神一脈相承。

(一)內容:

1、反映漢末戰亂的現實和人民遭受的苦難的,如《蒿里行》寫關東義軍討董卓。這些詩歌由于反映現實深刻真實,被稱為“漢末實錄”(鍾惺《古詩歸》)。

2、政治主張和統一天下的壯志。前者如《度關山》、《對酒》;后者如《短歌行》。

3、《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是我國現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二)藝術:

1、學漢樂府:用樂府古題寫時事,如《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操用來寫現實;《陌上桑》本寫羅敷故事,操改寫求仙;《秋胡行》本寫秋胡戲妻,操用來抒發感慨。

2、繼承漢樂府傳統,既反映現實,又有感慨,語言古樸率真,胡應麟說《短歌行》等是“漢人樂府本色尚存”(《詩藪》)。

3、于悲涼中多跌宕慷慨之氣,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陳祚明“跌宕悲涼,獨致超絕”(《采菽堂古詩選》);馮班“慷慨悲涼”(《鈍吟雜錄》);宋敖器之《詩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三)聚集“建安七子”、蔡琰、書法家梁鵠、音樂家杜夔、李堅,學者邯鄲淳、仲長統,詩人繁欽等,開創“建安文學”局面。

遼地平定。秋九月,曹操凱旋。他特意走了一趟河北秦皇島昌黎,登上附近的碣石山,眺望大海,蒼茫如幕。

面對遼闊的大海,迎著潮濕的海風,人們總會結合自己的人生境遇而遐思萬千。曹孟德也不例外。在人生的秋天,他在極目遠望時,寫下那首淡然而又百味雜陳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對于曹操來說,觀海天之遼闊,感宇宙之無極,想人生之微茫。生命至此,誰能不動情?

難怪有人說,所謂“建安風骨”,孟德一人之風骨而已。

《秦皇懷古 愚謙》

燙一壺酒,執筆平宣遲潑墨,

三尺青峰,破開塵封的歷史,

帝臨碣石,鐫刻千年的訊息。

人世向背,京韻聲徹,三國夢遠

山海雄關,誰家天下,江水不流

龍藏萬里,九匡諸侯,虎視何雄

惜今敗古,幾人豪杰,幾人亂臣

兇威雖赫,無過予心,惟曹孟德

二、曹丕。

(一)現存詩40首,分三類:

1、宴游詩,如寫夜游銅雀園《芙蓉池作詩》,紀游玄武池《于玄武陂作詩》等,多寫游賞之樂,模山范水細致,文詞富麗,常用對偶,在山水詩發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陽作詩》3首,《煌煌京洛行》。

3、征人思婦的相思離別及思鄉之情,體現丕詩水平。如《于清河縣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代劉勛妻王氏雜詩》、《雜詩》2首等,最著名的《燕歌行》是我國現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

(二)清沈德潛:“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古詩源》)曹丕新變:

1、個人情感的抒發。曹操所抒之情多與歷史命運感和平定天下抱負有關,曹卻更努力于表達個人情感。他敏感多情“樂極哀情來,寥亮摧肝心”(《善哉行》), “為樂常苦遲”(《大墻上蒿行》)對人生凄涼情感的體驗,是超出同代其他詩人的。

2、文人化表現手法的使用與藝術風格的形成,主要表現在語言的工麗綺練和藝術形式的創造上。善于選用清詞麗句,配以諧和的音韻,表達纖麗的情思;藝術形式上勇于創新,諸體具備。長篇雜言歌行《大墻上蒿行》75句,360馀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王夫之:“長句長篇,斯為開山第一祖。”(《船山古詩評選》)。

(三)丕與鄴下文人詩酒唱和,開創文人雅集先河,已具備文人集團性質。

在曹操死后,曹丕代漢而建魏,并采納尚書陳群的意見,建立了“九品中正制”。曹丕的才情雖不及父親和弟弟,卻也有著異于常人的風范。

據《世說新語》記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文采斐然,深受曹丕喜愛。

在他死后,曹丕大為悲傷,親臨靈堂,對身邊大臣說:“王粲在時,喜歡聽驢鳴,你們可以各學一聲驢鳴,為他送行。”

一時間,靈堂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驢鳴,就連曹丕本人也在其中。

七步成詩的曹植

曹丕和曹植兄弟倆,各自遺傳了父親一半的特質,曹丕狠辣有政治天賦,曹植稟賦中透著一股詩意,更受父親的偏愛。可終究是曹丕奪了皇位,這時曹植是否能夠保命,全在兄長一念之間。

《世說新語》中記載,曹丕奪得皇位后,曾讓曹植七步中作詩,如果作不出,就要殺了他。曹植聽了,當即便念出一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聽罷曹植所作的詩,曹丕到底還是動了些許惻隱之心,放過了弟弟。


三、曹植

這是曹魏時期真正做學問的人,不吝贊美,獨占天下文壇七斗才。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艷,辭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他的《洛神賦》是千古名篇,以精煉的語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繪出洛神絕世之美及純潔無瑕的形象。而南朝著名文學家對曹植的評價更為妙絕: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一、曹植創作以建安25年為界,分為前后期。

(一)前期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如《白馬篇》:

(二)后期詩歌主要表達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內容分為4類:

1、是對自己和朋友遭迫害的憤懣。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分7章,以感情活動為線索,集中抒發詩人屢受迫害而積壓在心頭的憤慨。

2、用思婦、棄婦托寓身世,表白心跡。如《美女篇》、《七哀詩》、《雜詩》(“西北有織婦”、“南國有佳人”)等。這類詩歌或嘆盛年無偶,或自述無辜被棄,其主旨在于抒發自己的失意。

3、述志詩。用世黃初后訴諸詩賦,《雜詩》(“仆夫早嚴駕”)是代表作。

4、游仙詩。如《仙人篇》、《五游詠》、《游仙詩》、《遠游篇》、《升天行》等。詩中描繪的神仙境界明凈、高潔,是詩人理想世界的象征;《贈白馬王彪》:“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游仙詩實際是其憂生之心、憂患之詞。

二、“骨氣奇高,辭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鐘嶸《詩品》)兼父兄之長,風骨與文采完美結合。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現存詩90馀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詩。既體現《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奇譎;既繼承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完成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三、對后世影響:胡應鱗:子建“《蝦旦篇》、太沖《詠史》所自出也;《遠游篇》,景純《游仙》所自出也;‘南國有佳人’等篇,嗣宗諸作之祖;‘公子敬愛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諸子皆六朝巨擘,無能出其范圍。”(《詩藪》)

四、植詩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一)文采富艷;

(二)對五言詩發展的重大影響;

(三)作為失意文人的典型,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認同。“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文心雕龍·才略》)。

王粲、劉楨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

曹丕作為魏太子的時候,著就了《典論·論文》,該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文中評價了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這七個人的文風和得失,于是這七個人就有了“建安七子”的說法。其中王粲、劉楨成就最突出。

對于建安七子,大多數人對孔融比較熟悉,尤其是孔融讓梨,以及成語“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孔融在身系囹圄,即將被曹操殺害之時,寫下《臨終詩》,留下了名句“生存多所慮,長寢萬事畢”。


二、王粲,今存詩23首。王粲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王粲二十多歲時,曾與“醫圣”張仲景有過交集。張仲景對王粲說:“你現在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不然等你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后半年,你就會死去。現在就服用五石湯,還是可挽救一下的。”可是王粲并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后,他的眉毛果然開始脫落,他也真的在眉毛開始脫落之后,半年就死去了。

(一)內容。

1、建安13年歸曹操以前,作品或紀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代表詩作《七哀詩》3首,第一首最著名。沈德潛許為:“杜少陵《無家別》、《垂老別》諸篇之祖”(《古詩源》)。

2、歸曹后較重要的作品是《從軍詩》5首,主要寫隨操出征的感受,再現漢末戰亂后農村田園荒蕪、滿目瘡痍的景象,歌頌操英明神武,表達追隨操為國效力的意愿。

3、鄴下與丕、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公宴詩》等,雖是“憐風月、狎池苑”之作,但在詩題開拓、技巧探索等方面有積極意義。

(二)藝術:

1、粲詩感情深沉,慷慨悲壯,“自傷”是主要感情特征。謝靈運:“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擬魏太子鄴中集·王粲詩序》)。

2、雖有對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負的愿望,但都是從個人身世的感傷中展開的。因此“發愀愴之詞”(《詩品》)為其主要特點,難免“悲而不壯”(劉熙載《藝概·詩概》)。

(三)地位:劉勰:“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龍·才略》);方東樹:“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三、劉楨,存詩20馀首。劉楨五歲能讀詩,八歲能誦《論語》、《詩經》,被人稱為神童。劉楨以詩歌見長,其五言詩頗負盛名,與曹植齊名,后人將二人并稱“曹劉”。但后來劉楨在曹丕席上平視曹丕之妻甄氏,被曹丕以不敬治罪。其詩如“鳴鳶弄雙翼。飄飄薄青云。我后橫怒起。意氣凌神仙”,體現了作者豪邁不羈的性格。

曹丕稱“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又與吳質書》),劉勰:“公干氣褊,故言壯而情駭。”(《文心雕龍·體性》)鐘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詩品》)

(一)內容:

1、贈答詩,一類是游樂。

最著名的是《贈人弟》3首,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對從弟贊美,也是自我寫照。第二首最佳:“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豪邁凌厲,有“挺立自持”(陸時雍《詩鏡總論》)、“高風跨俗”的氣概。

2、游樂詩包括《公宴詩》、《斗雞詩》、《射鳶詩》等。

(二)藝術:

1、風格“壯而不密”(曹丕《典論·論文》)。更多表現個人的憤慨,充滿慷慨磊落之氣,風格俊逸而奇麗的。

2、《贈徐干》哀嘆命運多舛,抒發憤懣不平;

3、《贈五官中郎將》4首,表現與曹丕的深厚友誼。

4、以氣勢取勝,顯出目無千古、踔厲奮發的氣概,元好問《論詩絕句》:“曹劉坐嘯虎生風,四海無人角兩雄。”

四、蔡琰。今存詩3首,其中五言體的《悲憤詩》較可信。此詩540字,分三段,一段以敘事為主,夾以抒情,寫董卓作亂,自己被俘,及俘虜所受的虐待;二段寫胡地生活及被贖歸時與兒子分別時的苦況;三段寫回鄉后的生活,這兩段以抒情為主,夾以敘事。通過細節描寫,表現各種場面和人物的內心活動。《悲憤詩》受漢樂府敘事詩影響,可和《孔雀東南飛》比美,杜甫《北征》等詩受其影響。

五、陳琳和阮瑀。

(一)陳琳《飲馬長城窟行》托秦筑長城事,寫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具現實意義。以對話方式寫成,語言質樸,感情深摯,格調蒼勁悲涼,接近樂府民歌風格。

我們都知道一句成語叫“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很少有人知道此語出自七子之一的陳琳之口。東漢末年之初,袁紹勢力非常強大,為了號召各州郡一同起兵攻打曹操,袁紹讓陳琳寫了一篇著名的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在檄文中,陳琳不僅歷數曹操諸多罪狀,還痛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然而袁曹之戰的最終結果卻是以曹操火燒袁紹的糧草倉庫,打敗了袁紹而告終。爾后曹操斥責陳琳:“你為袁紹寫檄文,數落我也就算了,為什么還要罵我的祖宗?”陳琳回答:“我那時候是被形勢所迫,不得不這樣做,我也沒有辦法!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曹操愛惜陳琳的才華,對此不再追究,這句成語也流傳了下來。

(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寫孤兒遭后母虐待的情狀,側面反映漢末世風日下的現實,風格與樂府《孤兒行》接近。

阮瑀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人。曹操統治時期,由于阮瑀多次辭官,因此曹操想要煞一煞他的傲氣。在一次大宴賓客時,曹操故意把他安排進了樂隊。曹操沒想到阮瑀居然精通音律。阮瑀即興撫弦而唱道:“奕奕天門開,大魏應期運”。既歌頌了曹操的功績,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愿為曹操效力。曹操聽后,非常高興。

六、徐干今存詩4首,都是五言詩。

(一)《室思詩》為擬思婦詞,共分6章,描寫思婦憂愁苦悶的心緒,文辭凄厲深婉,感情哀怨纏綿。而“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二句,尤為后人推重。

(二)《情詩》在情調與風格上也都與此詩相似。

(三)《答劉楨詩》表現與劉楨的友情,高簡渾樸,反映建安人通脫真率的風貌。

劉伶,阮籍和嵇康

是真名士自風流,魏晉風度的特點: 清淡,風神,放達,飲酒,服藥,高隱。

1.清談。不再限于現實政治,而重在精神情操。由于司馬家無功掌權,篡位執政,聊政治話題則會相當敏感,當時人們把清談奉為高雅之事,甚至還將清談與仕途掛鉤,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一次大型清談集會中抒寫的。魏晉風流,也有歷代人抨擊其扯淡誤國,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對現實的失望和逃避,但名士們挑戰世俗的膽量確實超過歷朝,這個時期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高峰。

2.風神,即風采神韻。對人物的品鑒,從政治實用角度發展到審美角度,“貌比潘安”典故由來。

3.放達。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4.飲酒、服藥。服五石散,服后散熱,不穿鞋,衣服寬大,飄逸、放浪形骸的樣子。

5.高隱。

建安風骨的延續,魏晉風度,是真名士多愛清談,多高隱放達,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世說新語》

當時的上層名士很流行一種藥品五石散,這原本是東漢醫圣張仲景研制的驅寒藥后來被何晏改進并推崇,竟成了名流們居家旅行、放空自己,提高靈感,服用五石散后會飄飄欲仙、燥熱難耐,必須出門兜風,這就是“散步”一詞的由來,而且據說五石散還能提高啪啪啪的能力,不過長期服用則會慢性中毒、精神恍惚,狂躁到看見蒼蠅都要拔劍追趕。當時的人們沒事就喝酒,其中喝得比較有名的當屬竹林七賢經常在深山竹林包場劈酒,最厲害的是天天泡在酒罐子里的劉伶,出門還跟著個帶鏟子的仆人,隨時等劉伶喝死后把他埋了。

“劉伶嗜酒,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曰:死便埋我。”——《資治通鑒》

有一次劉伶上班時候喝懵逼了,在辦公室一絲不掛,同事來看他反而被指責。

“(劉伶)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

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褲衣,諸君何為入我褲中?’”——《古今笑》

而阮籍此人,是竹林七賢中最具悲劇性的人物。

年輕的時候他也是信奉儒家?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論述的,也雄心勃勃,想要有一番政治作為。在他的《詠懷八十五首》中有這樣的句子:?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

可以說在少年時期,儒家之道便是阮籍的信仰。

然而在正始時期,魏晉禪代,阮籍是傾心于曹魏皇室的,卻被司馬氏強迫做官。我對政治少有涉獵,所以要了解這段時期皇城中的爭斗,還請自行百度之。

總之,幾次三番做官下來,對現實的不滿,使阮籍深感命運無常,對自己的政治抱負產生了本質上的懷疑。胸有憤懣,無處抒發,他曾經的信仰已經完全顛覆,轉到以無為隱世為旨趣的道教上來。

正始十年,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于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心懷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鐘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

可以說,阮籍后來在司馬氏集團下為官,向來都是裝瘋賣傻。行為不羈,離經叛道,卻拿捏好不去觸犯司馬昭的底線以保全性命,在此基礎上盡量不去違背自己的“道”。

于是,日日醉酒,日日逃避。實在避不過去,趁著酒醉按司馬所求作文,一氣呵成不加雕琢,人人稱好,他心中卻不知有多么苦澀。

阮籍不像別人,即使千難萬險,也不會改變自己的“道”。他的一生,永遠在失望,永遠在質疑,永遠在推翻,因而也永遠孤寂和痛苦。

竹林之游中的七個人,人人有自己的生活。山濤做官,王戎愛財,阮咸愛音樂,劉伶只愛喝酒,向秀性雅愛讀書官也做得好,嵇康逍遙常常失蹤半月不見人影。

人人都有自己的?道?,即使是最為人所不齒的王戎,不也愛了一輩子的錢么?

而阮籍與其余六人卻不同。

他于他們,其實是貌合神離。

一個人的信仰破碎,重建。是大悲哀啊。

苦悶為官的日子里,阮籍常常乘著馬車,漫無目的地走,走到沒有路的崖邊,放聲大哭。

如此行車末路的悲哀,即使是千百年后的今天,仍然令我揪心。

阮籍大概是羨慕嵇康的,公然作對統治階級,雖然死得壯烈,但好歹落得個自在。然而他做不到,軟弱是他最大的缺點,也是最令人心痛的缺點。

《晉書.嵇康傳》記載:康將刑東市。……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的一生沒有什么太大的波折,流傳最廣的便是他所寫的兩封絕交書和廣陵絕唱吧。竹林七賢中我最喜歡的是阮籍,所以對于嵇康大概會談得比較淺薄。重點想談談阮籍。

如果不介意的話,這里先貼一些百度來的介紹。

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即十分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后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育有一兒一女。他常修煉養性服食內丹之事,彈琴吟詩,自我滿足。

在戲劇性的死亡之前,嵇康一直生活得比較平順。平日里打打鐵,喝喝酒,寫寫詩,進山訪名士什么的。唯一的悲哀就是志趣不同而懷才不遇,然而嵇康也沒什么政治抱負。

嵇康之死的重要推動力是鐘會。

這個人對嵇康懷有一種愛恨交織的奇怪情感,想要得到嵇康的賞識,人家卻對他不理不睬,最后只好由愛生恨。

呂安之妻貌美,被呂安的兄長呂巽迷奸,呂安憤恨之下欲狀告呂巽。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勸呂安不要揭發家丑,以全門第清譽。但呂巽害怕報復,遂先發制人,反誣告呂安不孝,呂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義憤,遂出面為呂安作證,觸怒大將軍司馬昭。此時,與嵇康素有恩怨的鐘會,趁機向司馬昭陷害嵇康,將呂安、嵇康都處死。

廣陵絕唱,三千太學生下跪,想必都知道。

世人為何推崇嵇康?除去他的真性情,在嵇康的一生中,我認為最動人卻是他和山濤的友情。山濤有自己的政治抱負,一輩子都想做官,嵇康卻不齒官場。然而這樣的兩個人之間卻存在著這樣微妙動人的友情。

在司馬集團的統治下,山濤舉薦嵇康做官。嵇康卻寫信痛罵山濤,告訴全天下人:山濤之志已與我背離,如今我嵇叔夜再也不愿同他做朋友!

他是想保全山濤。

臨終前在獄中,嵇康拉著八歲小兒嵇紹的手,放在山濤手中,說:紹兒,巨源在,汝不孤矣。

巨源在,汝不孤矣。

我們知道在古漢語中,?孤?是幼時喪父的意思,可見嵇康認為,自己不在了,山濤就是兒子嵇紹的父親。

我不知道他們之間是怎樣的友情,能如此放心地托付后事。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里卻波瀾起伏了好久。

不惋惜自己生命將終,不擔心兒子變成孤兒,而惋惜《廣陵散》樂曲成為絕唱,這種對音樂的熱愛,正是對生命的熱愛。許多魏晉文人,都是熱愛生命、迷戀人生的,只要看一看嵇康的《養生論》就足以說明問題了。然而,一旦要他死,他便死得瀟灑,死得有風度!這便是對生命的藝術表達。

諸君見笑,我此番整理,文章寄予后來人,缺漏不足之處還甚多還望見諒,愚謙希望后世延續建安風骨,莘莘學子多考究這段文史。

一千八百年前,“建安”畫上了句號。此后的一千八百年間,“風骨”成為了人們仰望的星斗。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401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11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263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43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23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74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68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95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05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1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20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2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61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58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2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30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90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