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書店情結
文/趙韶偉
最早與書結緣,是在我小的時候。
自從進了學門,老師拿著課本指著黑板,教我們學拼音識字,朗誦我愛北京天安門。爺爺在堂屋里捋著胡子,聽我有板有眼地拼讀,直夸我的國音字母學得好。
那年風雪夜,因沒有搭上火車,我與二姐、父親從澠池步行到了義馬。為鼓勵我,父親扯著我的手,到義馬火車站街西的新華書店,給我買少兒連環畫。
當時的義馬新華書店,在隴海鐵路涵洞北,坐北朝南的三間青磚大瓦房里,是人們購書的地方。店里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種書籍。
父親和營業員幫我挑了兩本,一本黑白連環畫叫王羅姑爺爺,一本彩色連環畫叫兩顆手榴彈。其中彩色那本是七分錢,講的是越南游擊隊小交通員阿明,引誘美國佬離開游擊隊駐地,用兩顆手榴彈消滅敵人的故事。
在父親工作的衛生院里,我一遍遍地捧讀,津津有味地欣賞著那些戰爭年代的動人故事。
回到老家后,村里小伙伴們爭著看我的小兒書,還把內容講給大人們聽。直把小兒書翻掉了角,才肯罷手。
上初中時,父親在義馬農機修配廠的醫務室工作,他把我從澠池老家,轉學到義馬的馬嶺學校。初二學期,英語才開始復課,由于書本嚴重不足,老師讓兩個同桌合用一本英語課本。廠里家屬院的同學說,他的叔叔在澠池縣新華書店上班,興許那里有英語課本。經不住獨享英語課本的誘惑,我們向老師請了假,午后借來自行車,他帶著我到了澠池。
在澠池新華書店,同學叔叔特許我們進了柜臺。書架上的各類課本和文學類書籍,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更是吸引著我的目光,怎奈口袋沒有一分錢,只好作罷。營業員從倉庫里取來了最后的八本英語書,用細麻繩扎好,讓我們打了欠條,等同學們把書錢湊齊再送過來。
捧著散發墨香的新課本,我得意忘形起來,秋日陽光把一路斑駁的樹影拋在身后。坐在自行車后座,我的心也不再安分,身子左右扭動地唱著歌。撒歡的自行車剛到塔泥,突然打了個趔趄,我的左腳后跟被卡在了后車輪里。我疼得直咬著嘴唇,趕緊脫掉鞋襪,才發現腳后筋處脫了一大塊肉皮。我一只手緊緊抱著書本,一只手捂住傷口,同學趕忙蹬著自行車馱我回家。
看到傷口,父親心疼地連聲說,咋弄成這樣了,咋弄成這樣了。他隨即給我清洗傷口,取來麻醉針、藥棉、碘酒、紗布和針線。等縫合了七針并包扎后,父親背過身,在悄悄地抹眼淚。
第二天,父親帶我到千秋衛生院拍了X光,等確診沒有骨折后,他才長舒了一口氣。
養了幾天傷后,父親每天就背我上學。同學們拿到新英語課本,很是感激,從家里給我捎些好吃的以表安慰。
那次的購書劫難,不但沒有退卻我讀書學習的欲望,反而在老師鼓勵下,我的成績日益提升。初中畢業時,因成績優異,我被義馬高中錄取并分到了重點班。
為了慶賀,我終于到義馬新華書店,買到了那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開卷有益。書,是我增長知識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從書本里得到了詮釋人生的價值。
上班后,我從微薄的工資里買到很多書籍,有中國的四大名著,外國的四大名著,特別是文學作品類的書籍,《十月》《收獲》《小說選刊》等雜志更是我最喜歡的。結婚后,我做了一個書柜,刷上油漆,格子里擺滿了各類書籍。
2008年,義馬市紀檢委聯合全國十三個縣市,舉辦了首屆廉政文化藝術節。因編書緣由,我去了一趟古城開封。
在開封書店街,一家挨一家的書畫店鋪,讓我過足了看書賞畫的癮。駐足,一家老字號書店映入眼眸。不敢怠慢,我趕緊進了去。滿堂的古書舊畫,陳列有序。仄身,書架里兩本書把我的手拽將過去,是石英先生的。一部是散文精華卷,一部是名家抒情散文集。石英曾是人民日報大地版的總編審,更是中國當代的散文名家,還到過義馬,給我們探討過文學創作經歷。付過書款,按耐不住喜悅,感覺自己總算得到寶貝似的。
石英老師的文學作品,如涓涓細流,葳蕤著我的文心。
在賓館里,火車上,我一篇篇地細讀細品,從中啟發到了很多創作靈感。其中一篇袁崇煥無韻歌,更是沖擊著人的心靈。后來,與石英老師再次相見,我捧著這部散文精華作品集請他簽字。在幾次的授課中,他與我們一起,對袁崇煥無韻歌進行了心靈分享。如今,每逢職工過生日,我們單位便送每人一張購書卡。生日里有了書,更是意義非凡。
義馬市新華書店,從火車站遷到新市區后,更方便了我的購書。一次的舊書優惠活動,我挑選了厚厚一摞子書。
如今,義馬這個國字號書店又建了新樓。望著鬧市區崛起的書店大廈,我求知的信念也在逐漸拔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