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牛泳書海!今天要聊的書是《我們的孩子》,一本關于教育的社會學著作。
親戚的小孩兒上高中,學習尚可,成績穩定在班級前三分之一。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前三分之一?前十五名?那一般般。
親戚也是這么想的,所以格外焦慮,每次周末小孩兒回家,不是嫌早上睡懶覺,就是嫌游戲時間長;不是罵學習不認真,就是罵整天瞎胡混;不是正在灌輸人生大道理,就是準備灌輸人生大道理。
結果可想而知,每個周末都吵得雞飛狗跳,不歡而散。
作為一名教育從業者,我曾經很嚴肅地和他探討過高中生的教育問題,以及親子關系問題。我說你都沒上過大學,為什么覺得你孩子就能考清華北大?他說,老師們說過很多次,小孩腦子好使,要是能一心撲在學習上,清華北大也有可能。最后得出這么句定性總結:等你的孩子上了高中,你就能體會我的心情了。
我決定不再多說。這句話威力太大了,而且眼前無法證偽。因此我不管說什么,他心里一定會想,你站著說話不腰疼。
事后反思,我發現當時溝通,在一個問題上他和我的看法分歧很大:我認為優秀的小孩不能只靠學校培養,家庭教育至關重要甚至更重要。
他不同意。對他來說,家只是負責后勤保障的。滿足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用度,不用小孩操心柴米油鹽、一針一線,能把全部心思花在學習上,家的責任就盡到了,剩下的事——尤其是教育,全部交給學校。
用他的話說,我要是懂教育,要學校干什么?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兒。他說自己不懂教育,所以教育方面的事全部交給學校。事實上,小到周末大到假期,他和小孩的每次爭吵都是教育,只是他沒意識到。教育的方式千千萬,不止老師上課傳道、下課談心,回到家里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默默無聲地陪伴,都屬于教育。
當然也包括他的抱怨、訓斥以及灌輸人生道理。傳統觀念里,抱怨、責罵、訓斥、設計人生道路、價值觀輸送等等都是“愛”的表現形式,最后總是能歸結為一句話:都是為你好。
算不算愛的表現形式姑且不論,但這些一定算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對很多家長來說,懂不懂教育還不是大問題,更大的問題是,他們壓根兒沒意識到,父母在家里的一言一行其實都是教育,會對小孩產生很大的影響。
比如很多父母一說話就爭吵,孩子怎么會性格平和?一歇下來就追劇刷抖音,孩子怎么會安心看書寫作業?一和孩子交流就責罵訓斥,孩子怎么愿意傾聽、采納意見?看到優點表揚時蜻蜓點水不走心,看到缺點死抓著不放人前人后指責批評,孩子怎么會不叛逆?從來不把小孩當作一個需要尊重的獨立個體,對學習生活各方面都橫加干涉,孩子怎么會不抵觸?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羅伯特·帕特南在2015年出版了一本《我們的孩子》,這本書從四個維度——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學校條件、鄰里社區——討論了貧富兩個階級的孩子之間越拉越大的差距,從而展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美國社會日益擴大的階級鴻溝。我不關心美國,我讀這本書是想學習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教育理念,以及避免重蹈底層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失敗的覆轍。
作者研究發現,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既能享受良好的教育資源,又能在成長過程中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引導。
首先,大部分中產階級家庭結構穩定,夫妻感情和睦,甚至很多家庭有一位全職媽媽專門負責照顧孩子;這些家庭會早早為孩子的教育做好規劃,并且在成長道路上支持和幫助孩子。
其次,中產家庭非常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比如閱讀教育書籍來學習前沿的教育理念和養育知識,挖掘孩子各方面的潛能,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和認知做出合理正確的回應,有意識地鍛煉他們的相關能力。
最后,中產家庭極其重視教育的后期投入,包括金錢和時間。金錢投入比如學習音樂繪畫等藝術、參加夏令營和旅游、閱讀大量書籍等;時間投入則主要是父母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以及通過自己的好習慣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不得不說,這些理念背后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支撐因素:錢。窮人家的經濟狀況改善,他們的孩子學習和社交表現就會好轉。但錢這個因素不在這里重點討論——討論了沒用;況且,同等收入家庭,孩子的教育水平千差萬別,這是事實。
假設家庭收入能滿足基本的生活和教育支出,我認為影響孩子教育的因素主要有這樣三點:家長是否重視家庭,是否好學,是否愿意做個好榜樣。重視家庭意味著生活和睦,能給孩子提供安全感,孩子會更開朗外向;好學意味著不封閉,思想包容、多元,更容易通過溝通解決問題;做個好榜樣意味著首先自己要有進取心,保持好習慣,自己做不到的不強求孩子,不蠻橫干涉。
《我們的孩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大部分學生學校表現差,主要原因在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不當,會影響學生包括成績在內的方方面面,而這些影響單單靠學校是沒法解決的。現在很多學校尤其是中學,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提倡家校聯系共同育人,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遠遠不夠,因為據我觀察,家校聯系背后,家庭教育不過是學校教育的一個延伸,家庭完全在被動配合,并沒有承擔起該承擔的責任。
學生成才,任重道遠,缺少優質的學校教育資源只是一個顯性問題,在我看來,普遍缺少合格的家庭教育,更值得重視。
今天就說到這里,我是牛泳書海,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