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周上證指數成交額創出四年新低,日總體成交量在千億上下波動,A股市場雖呈現小幅上揚態勢,但成交量依然較為低迷。
在低交易量的情況下,A股市場上也出現了不少零成交以及低換手率的個股,以8月23日為例,兩市共有1465只個股的成交金額少于2000萬元,占當日交易股票總數的43%(剔除當日停牌的公司),成交額少于1000萬元的個股有748只,占當日交易金額總數的22%;衡量股票交易活躍度的另一個指標為換手率,“換手率”也稱“周轉率”,指在一定時間內市場中股票轉手買賣的頻率,是反映股票流通性強弱的指標之一,上周四市場全天共有1615只股票的換手率低于1%,741只股票的換手率低于0.5%,上周按自由流通市值計算的A股市場日均換手率降至1.36%,創下近6年以來的新低,反映了投資者對市場的參與度不高,市場出現越來越多的“僵尸股”。
2、導致“僵尸股”出現的原因?
(1)市場低迷為“僵尸股”出現的主因。以上證指數為例,相較于年初創造的3587點,今年上證指數下跌了24%,市場成交量也從年初的高點日均4000億-5000億規模,下降到了現在的2000億-3000億規模,市場的震蕩下跌減弱市場投資者參與的信心,導致了個股交易的下降。
(2)從“僵尸股”自身角度來看,“僵尸股”多數企業為盈利能力相對較弱的企業,其中在每日的換手率和交易量排名較后的企業中,其中股票名稱冠有ST的企業較多(ST企業為財務狀況異常,多指連續兩年利潤為負值的企業),而交易量和換手量居前的多數為企業盈利能力優秀,從該角度可以了解為投資者越來越重視企業的內在價值,在極端市場環境下對優質企業給予了肯定。以港股市場為例,有三分之一的個股股價低于1港元(俗稱“仙股”),但是卻沒有影響去年以來港股連創新高,在成熟的經濟市場中,投資者更加注重企業的盈利能力而非“噱頭”和“概念”,目前出現的成交量、換手率兩級分化行情背后的邏輯是市場投資價值體系的重塑。
3、“僵尸股”增多,是市場的重要底部還是股市的“新常態”。
(1)從成交量看歷史底部:A股市場有一句名言,“地量”之后見“地價”。意思是當市場成交量處于極度萎靡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市場離底部不遠了,過去5年上證綜指月均成交量5.08萬億人民幣,本月份截至28日,僅2.55萬億元,而16年2月發生熔斷后的市場底部,月成交量也尚有3.08萬億,目前地量與地價間的關系更為明顯。
(2)從外資流向看未來趨勢:A股市場持續低迷,成交量走弱,在內資不斷流出的同時,外資卻仍在堅決地進入這個市場。今年以來,外資累計凈流入已超過2000億元,最近2個月流入速度依然不減,外資更加看重的是中國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而我們往往受非理性的情緒所左右,
(3)市盈率已浮現投資價值:目前上證綜指、深成指、滬深300和創業板指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12.1、18.9、11.1和35.3倍,距離歷史最低值的幅度分別為36%、49%、39%和20%,各指數的估值水平毫無疑問已處于歷史較低水平,結合上半年國內經濟數據和上市企業的半年報來講,經濟的韌性經受住了各種考驗,優質企業的盈利能力在加強,在此次市場的回調過程中,企業已經具有了非常好的投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