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班主任工作室要求:所有成員講一節自己設計的班會課。
自己設計,很有挑戰性。講什么,很重要。
想起春節期間,在紅楓廣場一邊看傳統舞獅表演,一邊欣賞夜空中的無人機表演,當即配圖發了朋友圈: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傳承與創新的融合。
于是,決定設計一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班會課。
一切準備就緒后,決定先試講一遍。在我的預設里,難點在中間部分半部分“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哪里”?
可沒想到,課一開始就卡殼了:
“同學們,在咱們學過的課文中,我們了解了很多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你都知道哪些傳統節日?”
“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重陽節、春節……”一個個節日從學生嘴里歡快地蹦出來。
“我們剛剛歡度了什么節日,開學來到了校園?”
“春節”“元宵節”
“春節童謠,相信大家還一定記得。”我剛一提起,學生們開始齊聲背誦。
“大家記得這么清楚,那我想問問你們,二十三都要做什么?”
“吃糖。”
“還有呢?”
學生面面相覷:還有什么?
“二十三是什么日子?除了童謠里面提到的‘糖瓜粘’,我們還會做什么?”
學生們依舊面面相覷。
“你們家里面不炕鍋盔嗎?”我提示他們。他們搖頭。“那家里就沒有提前買鍋盔嗎?”
有學生點頭“有”,有學生搖頭“沒有”。我有些難以置信:“這一天是小年,家家戶戶要祭灶祈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如果你認得有干媽,要帶著大公雞、鍋盔和灶糖,去給干媽過年呢。”
“還有這些?”看著他們聽得時而一臉驚,時而一臉懵的樣子,不由得想起了我小時候過小年的情形:
臘月二十三一大早,家家戶戶開始發面。而我,也開始焦急的等待晚上早點到來,這樣就可以去干媽家,得到干媽的禮物和紅包了。
中午飯剛過,戶戶煙囪里便又開始冒煙。媽媽們在廚房開始忙著炕鍋盔。
看著一個個鍋盔冒著熱氣,被媽媽一個個的摞起來放好,小麥的香熏的我們差點流口水。但這時候卻決不敢偷吃一口。媽媽老早就警告我們:今天的第一口饃,得讓灶王爺先吃。
饃炕好了,媽媽開始祭灶。
只見她小心翼翼的請出新買的灶王爺畫像,慎重的貼在鍋臺墻上,端出準備好的灶糖、香燭等祭品,一邊把我們攆出廚房,一邊吩咐爸爸放鞭炮。而她,則在廚房灶臺前虔誠的跪下,邊燒紙邊念念有詞。
一切完成后,我期待的時刻就來了。
爸爸拎著大公雞,媽媽挎著鍋盔、灶糖袋子,任由我前面瘋跑著帶路去干媽家。
到了干媽家,先是放鞭炮祭灶,接著就是送禮物、吃飯。大人們趁著難得的聚會時間,邊吃邊喝,邊喝邊聊;小孩子們則在院子里放著小炮、游戲,直到深夜。
年年如此。
那時候,小年雖不及大年初一隆重,但能得到多一份的禮物,還是很期待很難忘的。
如今長大,雖早已不再期待那份禮物,也聽不到熱鬧的鞭炮聲,但小年里,必定還是要買上一袋麻糖,炕上幾個鍋盔。傳統生活中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
而今天,我眼前的這一群孩子,竟然不知“小年”?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我知道,不是家里沒有這樣的儀式感,而是他們更多的注意力被電子產品吸引了。
他們就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童,除了“練功,練功,好好練功”之外,最親密的伙伴就是手機了。
特別是在節日歡聚時刻,更是他們肆意玩手機的時間。至于過的什么節,要做什么,通通與“我”無關,在手機游戲的世界里,愣是把自己修煉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仙”。
雖然現在“節日”的名目更多,形式更豐富,但就像習近平主席所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在沉迷電子科技的同時,更需要在人間煙火氣里修煉自我,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