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大概五年級的年齡,好像是寫一篇關于人物的描寫,我洋洋灑灑寫完了一個小作文本,現在回憶該有上萬字吧。好像是寫了一對夫妻在鐵路邊撿了個孩子,這個孩子在這個家庭里生活內心情感世界,老師很歡喜,在班上當做范文念,記得自己趴在桌子上,隨著老師的誦讀,感受這個被遺棄孩子的悲傷,默默流淚,那份心情,現在仍記憶猶新。
有一天長大了憶在我十一二歲的年齡里,虛擬出這個被拋棄又被收養的小人物,感覺到不被愛,在無數個夜晚,在媒油燈搖曳的燈火中(點煤油燈的年代),幻想著自己親生的父母走向自己,擁抱著他……但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幻想……我明白了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內心那個以為不被父母疼愛的自己,這種失落的淡淡的內心的憂傷伴隨著人生的某個階段。
我們年齡長大了,但內心仍然住著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孩。渴望“愛”與害怕“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需求。我們帶著滿滿渴求滿世界去尋找愛,卻又因內心恐懼拒絕愛甚至去破壞愛。一邊恐懼破壞一邊渴望抓取,內心如無底的黑洞,永遠無法滿足。
我們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不斷去編導一個被遺棄的,不被愛的孩子,我們就成了人生劇本的那個受害者。在我年幼的歲月里,那個不被關注,不被愛的受傷害的小孩,把自己的內心一份情感,托付在一個虛擬的人物身上,去與人物的內心碰撞,在無人的角落里,自我療傷。
直到有一天長大了,尋尋覓覓中,才明白,我們在外不斷尋找的愛,其實,它根本就不在外面,父母是那么的愛我們,我們能感受到愛嗎?所以愛不來自于父母;愛人那么的愛我們,我們能感受到愛嗎?所以愛不來自于愛人;我們以為有了事業,有了地位,有了財富就能感受到愛,可是當事業財富都擁有的時候,我們感受到了的愛嗎?所以愛也不來自于事業,金錢財富和地位。它來自于我們內心,來自于對生命的認知。我們本身就是愛!記得有一次,參加一個學習的體驗,導師說,當你與內心連接,與你的神性連接,你能明白你就是愛!你就是宇宙本體的時候,你外在所有的恐懼都會消融,你會經驗到那份愛,它來自于生命的源頭,那就是我們——愛的本身。我們不斷去探求與渴望的,甚至潛意識編造的種種的謊言,其實都是源于對生命中另一個真我的找尋,所以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尋找自我的過程!
如我今天,坐在這里于文字間游戲,只為在文字間找尋另一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