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地農民?是指農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農業戶口的家庭人均耕種面積少于0.3畝的統稱為失地農民。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這是無可避免的,那么,失去了土地的農民該何去何從?
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看,失去土地后他們更能安享晚年,男性60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可以領取為數不少的失地養老保險金,這部分錢,對于大部分老人而言,可以把日子過得很好,大病有醫保,小病足以負擔,此外,他們也不必憂心家里的土地荒廢,無人照顧,可以說,老年失地農民的生活過得遠比未失地前輕松。因此,對于老年人,失去土地后,無需為未來而憂心,他們可以輕輕松松的度過夕陽時光。
站在年輕人的角度看,土地固然可以有固定收入來源,但是守著一畝三分地讓他們感到有壓力,父母離不開土地就需要他們一直操心,反之,成為失地農民后,他們的未來會更加精彩。大部分農民失地之后選擇外出務工,但是問題又來了,受文化水平等方面限制,年輕人大部分選擇打零工,經濟收入不穩定,有些還需父母補貼。誠然有著征地補償款的存在,但是只出不進總歸有見底的一天。青壯年勞動力如果不打工,或者暫時性找不到工作,生活就沒有了保障,再加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可以說身上有著很大的壓力。
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家長成為失地農民后,一個家庭的生活模式往往是父母外出打工,他們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生活條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勞動能力。父母就近打工的好一點,晚上能溝通交流,父母打工地點遠一點,他們就變成了留守兒童。而當下留守兒童問題頻出,物質上爺爺奶奶過于溺愛,精神上缺少父母陪伴,可以說弊大于利。
失地是大勢所趨,那么失地農民該何去何從?筆者近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短期來看,在孩子尚小時就近打工,孩子長大后外出打工算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其中也存在問題,什么時候跑遠一點比較合適?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筆者暫時還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