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彥彥,已經堅持每天寫關于書店創業的原創文章1年又95天(第459篇)。我希望我的每篇文章都可以為想開書店的你賦能,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請你也為我賦能。開書店,找彥彥!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道”因無名,而能展現出它最質樸的一面(人們因名而識道,易拘于表象,而忽略內在本質),它雖然不可見,亦無顯要之名,但天下沒有誰能使它遵從自己。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治理天下,天下之人自會心生崇敬。
天地人合于道,道不可見,亦無名,但我們內心皆愿意遵從。人們因名而識道,所以難以看到本質。
在我們剛剛結束的【彥值圈】9班上,任林姐為我們闡述了【開書店的本質】,我覺得總結得特別好。任姐說,開書店的本質就是為好書找讀者、為讀者找好書。
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問題。
是啊,為好書找讀者、為讀者找好書。這是一位30年書店人發自內心的愿望,也是我們每個開書店之人真正的期待。
最簡單的道理,最是打動人心。雖然現在書店的業態不斷在升級迭代,各種產品也層出不窮,但開書店最核心的一點還是建立書與讀者的連接。
這個觀點,我也在過往的文章中寫過。接下來,我還是希望可以在開書店的過程中踐行這一點。
所以,我們會通過線上聽書、線下沙龍、讀書打卡、閱讀寫作、精品書課等方式,把喜歡讀書的人們聚合在一起深度學習實踐,也會用各種方式引領更多人走進閱讀行列,本質上,還是在為好書找讀者,也為讀者找好書。
天地之間,陰陽化合,水氣相生,自然就會降下甘露,人們不必指使它而會自然均沾。
當“道”用在世事的處理上,便有了各種的制度、名分,而這些制度和名分,卻不可沒有限制地擴張下去。應當知道適可而止,并加以制約,這樣才不會陷于危險的境地。
最近常常聽到樊老師說“知止”,我也就記在心里,常常掛在嘴邊。神奇的是,我并不知道“知止”來源于本章,今天早上一讀,心里感覺很有意思。
我們需要學會建立邊界,懂得適時停止。
因為想要把“道”用好,人們會創設各種規則、名分,但應適可而止。同時也要謹防,有些人以道為名,創設一些與道不符的【社會道德】,而非真正推崇【天然道德】。
如今,我們越是學習,越是開啟智慧,越是需要撥云見日,發現這世界上許多人事物,都處在混沌不知的狀態,而自以為清醒聰明。
其實辨別一個聰明人或者有智慧之人,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知止】,知道凡事有邊界、適時需停止,知道該如何去做選擇,而不是被洪流欲望帶走。
尤其是當我們很想把一份事業做大做強時,更是要學會【知止】。而不要一味被自己的所謂愿景帶著走,其實最終可能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包括金錢和價值感),而并不是真正在追尋道。
我們想要開書店、做好讀書會事業,發心一定是好,商業與情懷也需要用個好的模式來實現,但內心也要時刻保持清醒自知,知道自己為何而努力、何時知止,才能不偏離方向。
我在想,越是看起來輝煌成功,越是要把【知止】二字常記心間,要做大事之前,不妨也回來多做做小事,免得眼高手低,反而迷失自己。
“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溪流終將歸于江海一般,江海能夠容納萬物,自然而成。
真正的道,終將被人們發現并遵循。我們這一生,倘若能夠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其實也就能夠過得自在明白。
我越來越確信,雖然自己在走一條別人未曾走過的路,但是這條路一定是通往正確的方向,知道而言行如一踐行,就會離真正的目標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