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 / 文
在《第五項修煉一一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里,雖然彼得·圣吉先生未界定和列舉,但“時滯”在系統中的重要性已經凸顯。某種意義上說,忽視時滯,就是忽視系統。
時滯,不是貶義詞,也非滯后和阻礙,它是不確定性反饋(Uncertainty-feedback)的另一種表現,或者說,時滯通過不確定性,在影響系統勢能的同時,也會影響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因此,“時滯”不總是副效果,它對于系統的“去中心化”以及打破系統封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昨天早晨,讀了吳曉波的《衰退是同步性的,日本制造失去的市場份額中國也得不到》,那其實是時滯的表征和反應。
10年,客戶教會了制造業很多知識:VR、AI、個性化、定制、體驗、創意、關聯性、現場感、流程再造、去中心化以及系統思維。這種狀況,正在制造業以外的地方進行著,越來越深刻,甚至摧枯拉朽。
10年,不是時滯么?
如果說,時滯會減緩系統迭代的進程,那么,我們不妨慢下來;慢下來,耐心觀察一下時滯之下的那些“怪熟之物”。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來源:柳成《反營銷:硬幣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