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職場,35歲,已經成為了職業的一道門檻。無數的英才在年齡這道檻上流下了無奈的眼淚。
在35歲選擇創業失敗后,曾經以為自己一定能夠邁過的中年危機,就這么來了。來的讓我重重的摔在了人生的路口。
迷茫又無助。
01
35歲危機
百度詞條上專門收錄了一個“35歲危機”的題目。
它是這樣定義的:
“35歲危機”是人才市場上存在的一種現象,即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明文規定只要35歲以下者。這種“35歲危機”不僅對求職者的影響較大,對那些企業在職員工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許多企業員工在過了35歲以后,都不免有些擔心:公司裁員,一旦中年失業,生活就危險了。
其幾天看到了一個北京大廠的失業故事。我們叫他老C吧。老C是985畢業,畢業后一直順風順水。期間每一次跳槽收入待遇都增加了不少。因為收入的增加,也給他的生活提升了很高的品質。
買房、買車。雖然都是貸款,但是因為是在大廠工作,收入可觀。從來沒有想著這些財富會成為一個負擔。
然而,隨著這兩年經濟的下行。各行各業都處于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作為互聯網大廠也未能幸免。
而他,作為邁過35歲,又處于公司中層崗位的人。成為了這場危機的犧牲品。
當公司的HR找他談話前,他一直以為裁員不會有他。因為,他所在的部門業績一直還不錯。
曾經公司傳言要裁掉10%的時候,他有過擔心。但那次,他挺過來了。
可是,這次,他未能幸免。
后來,他才知道,這次公司裁掉的都是過了35歲的。
02
小鎮中年的城市夢
《正在消失的壁壘·騰訊2019小鎮青年研究報告》中曾經這樣說:
我們將18-39歲并生活在三、四、五線城市、小鎮回流青年和小鎮本土青年融合后的群體稱為“小鎮新青年”。
而我愿意把那些過了30歲的稱之為“小鎮中年”。
因為我的好朋友老黃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老黃和我是高中同學。上學時,他學習不好,但是屬于特別勤奮的人。
考大學時,由于成績差。他考進東北的一所大專院校。在校期間,他就開始了勤學打工。據說,大學期間的花銷費用都是他自己打工賺的錢。
我一直把他當做一個勵志的榜樣。
直到前年的那通電話。
參加工作后,我們的聯系逐漸減少。一方面是工作沒有交集,另一方面是每次聯系,他都要借錢。
但是,別人借錢都是幾百幾千,應急用的。他借錢張口就是幾萬,買房用的。
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在大城市生活,說實話,特別難。
我工作三年,手里還沒有存款。
慢慢的,隨著收入的增加,開始有了點存款。
買房,結婚。也成為了一個油膩的人,市儈的人。
前年,老黃打電話,我以為又是借錢。內心已經開始盤算怎么拒絕了。但是,這次他沒有。
他說,他要回老家了。這邊的房子賣了。
我說,為什么啊。
他說,扛不住了。買房的時候借的高利貸,還不上了,沒辦法,把房子賣了。
聽完,我忽然間鼻子一酸,感覺人生好累啊。
前幾天,他愛微信上給我轉500塊錢。留言說,曾經借你的錢,一直沒還,很不好意思。
我問他,現在在干什么。
他說,在老家做美團的外賣騎手呢。
他在送餐時,會不會想起:曾經他也在一個大城市拼搏過,努力過!
03
創業的尷尬
電影《風雨哈佛路》有句經典的臺詞:
沒有人可以和生活討價還價,所以只要活著,就一定要努力。
朋友老李在辭職開始創業時,就是這么充滿自信。
在原單位效益逐漸變差后,看著身邊的同事一個一個的都離他而去。
他也萌生了出去闖闖的想法。
畢竟,都說打工人“35歲”是個坎,邁不過去,這輩子就要平淡的過去了。
他和別人合伙做了咨詢類的公司。
合伙人在這行業做了有10年左右,無論經驗還是人脈都很充足。
所以,他自認為這次的創業十拿九穩。
然而,世事難料。
合伙人接的項目合作方,都是開始說的好好的,當要結款時,各種借口,百般抵賴。
最后,錢沒有賺到,倒是外面留了一堆要不回來的債。
這兩年又因為疫情原因,家里面的收入驟降。
朋友當初的心勁也慢慢的消耗完了。
如今,他閑賦在家。偶爾和媳婦擺個攤,賺點小錢。
也許,創業,真的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