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2. 同一份時間售出很多次
我們來介紹一種更高級,甚至應該算是最高級的個人商業模式:
購買他人的時間之后再賣出去
上期在談到“同一份時間售出很多次”的時候,已經有不少讀者覺得自己很難達到這個目標。所以估計有不少的讀者看到這個最高級的模式之后,會感覺到有一點“絕望”。不過不用擔心,其實這個最高級的模式人人都在用,只是你可能沒有注意到而已,所以先別急著嘆氣。
“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是這三種模式中最高級的。原理也很簡單,既然自己的時間是有限的,那么購買他人的時間最起碼可以突破“時間總量的限制”。而原則也很簡單:“低買高賣” —— 這實際上是一切商業模式的共通之處。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
創業和投資,事實上就是第三種商業模式。你自己做老板,招聘一些人為自己做事,本質上就是購買了那些人的時間,而后,你再利用你購買的這些資源創造點什么,產品也好服務也罷,然后再賣出去…… 而投資人購買的本質上還是時間,只不過是創業者的時間(也可以說是“更有能力的人的時間”)的一部分,而后再想辦法賣出去。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投資人非常看重創業者的素質,而后才去看創業者所選擇的方向”了。
能夠成功創業的人和能夠成功投資的人,肯定在人群當中只占極少數的比例,可為什么說,“最高級的個人商業模式事實上人人都在用”呢?因為這是事實啊!
當我們花錢購買他人服務的時候,本質上就是在購買他人的時間,以便自己的時間不被占用。還記得服務行業的所謂“缺陷”嗎?在那個領域之中,絕大多數人的每份時間只能出售一次 —— 于是,當你花錢購買服務的時候,本質上是避免了自己的時間花費到那些只能“一份時間出售一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去。
所以,你看,第二種商業模式并不是大多數人能夠用得上的,甚至是大多數人終生都沒辦法掌握的東西,可與此同時,事實上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機會運用第三種更為高級的個人商業模式,這真是令人驚訝的現象!
然而,你若是再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絕大多數人從未把“花錢購買他人時間”(在他們看來是付費買商品或者服務)當做自己的個人商業模式處理(他們事實上腦子里干脆就沒有“個人商業模式”這個概念),當然也就從來沒有想過這事兒還需要更深入的琢磨,才可能不斷優化。
現在除非是不得已的情況,否則我會想盡一切方法通過付費來幫自己省時間,而且由于互聯網的發展,這一過程變得越來越方便。比如我可以花十幾塊甚至幾塊錢來找人幫我買咖啡,幫我去取外賣。通過這樣的付費,我能省下大約 10 ~ 20 分鐘,而這 10 分鐘內,我能敲出幾百上千字呢,要知道按照我目前為止收費專欄的收入來看,每個字差不多值 3000 元呢!這種“投資”簡直太值了啊!
人與人之間,他們思考角度、思考根據、思考質量相互差異巨大。甚至,很多人干脆就是沒有認真想過而已:如果你不肯花錢買服務,而寧愿用自己的時間省下那些錢,更合理的依據應該是:你確定你的時間價值抵不上那個時間消耗—— 只有這樣的時候“不花錢”才是合理的啊!然而你看看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就知道了,他們不是這么做的,他們不是這么想的,他們甚至沒想過 —— 于是,天天在做不合理的事情卻不自知。
許多年前,我就不太理解人們為什么會覺得“書太貴了”,甚至嚷嚷說“買不起”…… 書是天下最便宜的東西啊 —— 即便是在書價漲了好幾倍之后。另外,長期以來,中國的書價比國外的書價便宜很多…… 你知道為什么嗎?不是人們淺薄地以為的那樣,覺得因為是中國人不重視知識,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銷量足夠大。我們已經知道了,寫書是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銷售很多次的少數方式之一;于是,既然可以多銷,就可以薄利,若是可以多銷很多很多,就可以更薄利…… 這才是中國的書價比國外便宜很多很多的根本原因。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一個精英人士花時間認真寫出來的書,傳遞著知識的結晶,卻以幾乎接近紙張本身的價格賣,貴嗎?怎么可能!付費才是撿便宜啊!若是歸結成“公式化”的語言,是這樣的:
能被批量銷售出去的時間更值得買 —— 因為它們實際上無比的廉價。
除此之外,“能被更大規模地批量賣出去的時間”更值得買,因為那“更大規模的銷售”即意味著說“更大規模的認可”,即,已經有很多人幫你驗證過質量了,豈不是更放心?(雖然也有例外,可是,什么事情沒有例外呢?!)
能夠認清“付費才是撿便宜”的本質,背后的核心在于認同這樣一個不等式:
時間 > 金錢
也就是說,若是你認為時間比金錢重要,你會做出一些如此這般的決定;若是反過來,你認為金錢比時間更重要,你就會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然后再回頭看這個行為,花錢避免自己的時間花費到“一份時間只能出售一次”的事情上去 —— 為什么說這是值當的呢?因為,你要想清楚,你的時間花在哪里最劃算?
把時間投資到自己的成長上最劃算。
因為即便是在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中,個體的價值決定了時間的價格(估值),所以,在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時間的情況下,若是你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那你就賺了 —— 肯定不是馬上賺到,但終將賺到,這一點毫無疑問。
還有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是絕大多數人根本沒想到的:
若是你篤定自己將來能賺到的錢(成長的重要指標之一)最終長得像復利曲線一樣,那你就明白了,在早期,無論多費勁攢下來的錢,也都只不過是極小極小的小錢而已,十年后、二十年后,那一點點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你已經看出來了,這完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那個故事的另外一個版本而已。
把時間投資在自己的成長上,是在提升自己的價值;把時間花費在那些不必要的事兒上,只是為了省下錢,卻因此耽誤了成長,要多吃虧有多吃虧 —— 可惜,絕大多數人正在這么做,把自己有限的腦力花費在那些雞毛蒜皮之上。
時間與精力都是一樣的,具備排它性,用在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用在那里就沒辦法用在這里…… 這就是為什么絕大多數最終在某個領域成就非凡的人都顯得有點“弱智”、甚至看起來“生活不能自理”的重要原因,他們關心的,不是那些生活瑣事,他們關心的是更重要的事,其中必然包括自己的不斷成長。
成長的方法是什么?幾乎只有一個答案:學習。有意義的人生之中,貌似沒有什么比這兩個字更重要的了。習得每一個技能,都是給自己賦能,讓自己擁有更強的能力。擁有更多的技能,就是擁有更多維度的能量。人之所以能夠進步,之所以能夠成長,就是因為學習能力,甚至,在我的世界里,我把學習、進步、成長,統一稱為“進化”。
形象地講,每當你習得一個新技能的時候,你就進化成了另外一個物種。你學會了開車,就進化成了腿更長的物種;你學會了外語,你就進化成了視野更廣的物種;你學會了演講,你就進化成了嗓門更大的物種;你學會了寫作,你就進化成了聲音更有穿透力的物種;你掌握了統計概率理論,你就進化成了更能看清本質的物種;你習得了統籌方法,你就進化成了“三頭六臂”的物種,就能比別人多做很多事情;你深入研究心理學,你就進化成了更準確地理解整個世界的物種;你透徹悟透了現代金融理論,你就進化成了當前這個金融時代里最受恩寵的物種……
總是有人慨嘆,“怎么都是人,差異那么大呢?!” 其實答案很清楚,雖然都頭頂同樣的藍天,腳踏同樣的大地,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都是人模人樣,但每個個體常常并不是同一個物種,于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常常是物種之間的差異,要么怎么差異那么大呢?!
于是,邏輯非常清楚:
既然你的目標是“ 終歸有一天不再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
那么你的行動就應該是“想辦法合理地逐步減少自己出售時間的數量”;
而方法就是“能用錢換時間的時候盡量用錢換時間”;
進而,省下來的時間全都“ 投資 ”到自己的持續進化上去……
那學習有沒有方法呢?當然有,要么我們怎么主張“學習學習再學習”呢?
“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句話中的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是名詞,第三個還是動詞 —— 這個意思是說,要先把“學習”(名詞)這個本領學好(動詞)之后再去接著學習(動詞)……
而這個專欄,本質上就是要提高你的學習能力,并且甚至還要更上一層:讓你進化成一個操作系統不斷升級的物種—— 即,操作系統具備自動升級功能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