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自己往自己的傷口上撒鹽
面對好朋友的欺騙和老公的背叛,身心俱疲的若菱再次找到了神秘老人,希望從他那里得到幫助。
老人似乎完全猜透了若菱的心思,他告訴若菱受苦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無明的受苦,就是任隨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份痛苦。這樣的受苦不能讓你成長。而另一種受苦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感覺到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經歷它。讓這個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經歷它。這樣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壯成長的契機。
這些聽起來似乎有點復雜,其實,說白了,老人想告訴我們的是當面對困境的時候,不是不可以痛苦、哭泣、抱怨……而是要知道即便這么做了,也改變不了已成事實,比如分手、離婚、離職、疾病、死亡……我們要做的就是在盡可能地發泄完負面情緒后,整理好自己的情緒,與困境做正面的斗爭。
于是,在老人的指引下,若菱歇斯底里地開始發泄自己的憤怒、委屈和痛苦,她大聲地痛哭、咒罵,用力地撕扯著坐墊……最后,坐墊被打得快要破裂了,上面全是眼淚、鼻涕。而若菱則披頭散發,兩眼浮腫,臉上的妝全都花了。
老人接著對若菱說:“壓抑多年的情緒,就像是黑暗的能量。唯有帶著愛的覺知之光,才能消融它們。”
“可是……”若菱遲疑著,“我明天還是要面對一切,收拾這些殘局啊!”
“是的,你是時候該學習臣服了!”老人嚴肅地說。
老人說臣服并不是對人臣服,而是對事情臣服,是對本然,也就是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臣服。首先,在情緒上,要接納已經發生的事情。比方好朋友的陷害,你就去接受它,不去生氣。因為即便你生氣,你也改變不了她背后插你刀子的事實。接下來,就是你個人的選擇。你可以選擇原諒對方,繼續和她交友,也可以選擇對她敬而遠之。然后,對于可以改變的事,你還是可以盡全力去做,去挽回。但是,無論你的選擇是什么,你都必須對她背后誣陷你這件事臣服。
“為什么非得用臣服這個詞?”若菱不解。
“因為事實再大,但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頭在撞一面墻壁,而希望能把它撞開。其實,都是無濟于事,徒勞無功的。人們現在所受的最大的苦,就是自己拒絕接受現實。說白了,無異于自己往自己的傷口上撒鹽。”老人搖頭嘆息。
2. 臣服的初體驗
若菱決定接受老人的建議,她回到公司面對曾經的好朋友玉梅盡量克制自己的情緒。
畢竟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任何的抗拒都是徒勞無功的。若菱讓自己開始接納自己的好友出賣自己的事實,但她也決定從此和玉梅保持禮貌的距離,和其他同事一樣。
走近辦公室的時候,若菱感覺同事們看她的眼神都和平時不一樣了,有鼓勵的,也有幸災樂禍的,但是她顧不上和這些無謂的事情糾葛,她快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而與此同時,隔壁座的玉梅也好像沒看見若菱似的低頭干自己的事。
過了一會兒,老板找到了若菱,告訴她最終公司還是決定今年同時設定兩名業績第一名,若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瞧!事情總是在超乎人們想象地發生,從最初的若菱被排擠出第一名,到最后又實至名歸。這一次,若菱似乎感受到了老人所說的臣服的神奇。她回到座位上,竟然發現剛才自己想象的同事們看自己的眼光,其中流露出的同情或是心災樂禍的眼神,其實是經過自己大腦篩選、過濾、定位出來的,其實并不是事實。
顧抒《夜色瑪奇蓮》中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眼睛能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相。”就是告訴我們所謂的“眼見為實”并非真理,其實眼睛看到的是折射的各種現象而非事實。眼睛所看到的現象并非大腦想讓我們看到,而是大腦要與我們的心理活動相適應,所以大腦會補充一些我們心理需要的內容。而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不是一個絕對客觀的事實世界,而是綜合了人的心理世界和部分客觀事實的世界。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相信自己的眼睛,有時候視而不見也是一種修行。
3. 出現在若菱夢中的那輛舊自行車
若菱已經記不清自己這是第幾次來到神秘老人的小屋了,在她看來,似乎這里比家還讓她流連忘返。
在開車的路上,堵車了,讓若菱有點著急。但是,她轉念一想,“堵車是誰的事呢?不就是老天的事嗎?老天的事,我能管得了嗎?當然不能!所以,就得臣服啊!”想到這里,若菱心情頓時好起來,沒錯,除了臣服,所有的舉動、感受都是徒勞無功而且白費力氣。若菱打開了音樂,靜待交警來處理擁堵的車道。
當她冷靜下來的時候,若菱想到了附近有一條近道是可以通往老人的小屋的,于是她嘗試著開車走小路。沒想到,竟然成功地到達了目的地。
見到老人,若菱把自己在公司的經歷和剛才上山時的過程告訴了老人。老人對若菱的表現很滿意,他說:“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會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力充分關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所以,破解情緒的利器就是臣服,要學會臣服。”
接下來,若菱和老人談到了志明,并和老人分享了一個有關舊自行車的夢。在夢中,若菱夢到自己好像在美國讀書時住的地方整理車庫,里面有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若菱覺得放在車庫里太礙事,沒有多想,就把它放在了車庫門口的馬路邊上。不一會兒,便有人來把自行車推走了,若菱急急忙忙地去追,并質問為什么推走她的車。那個人說:“這是你不要的啊,我才推走的!”
若菱并不知道這個夢和志明有什么關系。但是,老人告訴她,其實,夢中的舊自行車就代表了志明。其實,從若菱的潛意識里早就不需要志明了,但表意識還是割舍不下,因為有人來把自行車推走的時候,她還要去追。這也就是為什么若菱現在這么痛苦,有很大的成分是不甘心、不認輸在作怪。
這一次,老人給了若菱兩個解決辦法。第一個就是去找老人的另一個學生,通過交流去領悟,去幫助她度過目前的難關。另一個辦法就是把注意力帶回到當下。因為你如果去看你的思想時,你會發現你所想的東西,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很少是當下這一刻關注的。如果把注意力拉回到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比如說你在洗碗,你就去感受一下水的溫度,皮膚和碗盤接觸時的感覺,碗盤從油膩到干凈之間,你手指觸摸它們的感覺變化,這樣就可以阻止自己胡思亂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