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家風是一個家庭成員間友愛互助、尊老愛幼的信條,是一個家族綿延后代、幸福美滿的基石,是一個國家教化萬民、移風易俗的瑰寶。我生在一個農(nóng)村家庭,善良樸實的父母厚重少文不能給我太多的教導(dǎo),但他們通過自己循規(guī)蹈矩的言行、誠信樸素的舉止,為我傳承下一部無字的家風。
?????? 我的祖母早早過世,父親當時才12歲,祖父操勞一生將6個兒女拉扯大,自己因為透支了過多的精力,以致晚年積勞成疾。父親作為長子,毅然承擔起照顧年邁老人、扶助兄弟姊妹的重任,自成年以后除了干農(nóng)活,還要出外打工貼補家用,苦了累了只能自己鼓勁。母親嫁過來之后和父親共同艱苦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坎坷。記憶里,我的祖父每天可以喝到新鮮的牛奶,每逢節(jié)日會吃到可口的點心,如果身體不舒服,父親一定會趕緊陪著去做檢查,老人家平時總是樂呵呵,逢人就夸獎自己兒子的孝順。我的姑姑和叔叔們有了難處,第一個想到的總是找父親或母親拿主意,他們從未有過推辭。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小的叔叔結(jié)婚那年,祖父當著親友的面,執(zhí)意為我的父母披上紅綢,感謝他們多年來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為人兒女孝敬長輩,作為長兄愛護弟妹的孝行與善舉。也許是看著小叔已經(jīng)可以自立門戶,父親心中的重擔終于放下,平日里甚少飲酒的他,那天竟然酩酊大醉。
?????? 從我記事起,父親和母親就告訴我,一個人必須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才有出息,但那只是作為謀生的一技之長,只有深深懂得了誠信為人、禮貌待人,走的方行得正,才能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父親一生謹小慎微,生活清苦,但答應(yīng)別人的事,再苦再難必得兌現(xiàn),他總說“應(yīng)人事小誤人事大,人無信不立,失信于人難立于世。”借別人的東西到期必還,應(yīng)下的事情到期必果,干起活來踏踏實實,從無偷奸耍滑或投機取巧。小時候,家里來了客人,父母親一定會殷勤招待,我陪同著他們將客人從門外迎至門內(nèi),端茶倒水,唯恐招呼不周。左鄰右舍有了困難,父母親總會伸出援手,幫忙照看老人、幫助操辦紅白喜事、婚喪嫁娶數(shù)不勝數(shù),以至于我和妻子每次回村之后,總有鄉(xiāng)黨熱情相邀看茶端飯,說來還是沾了父母的余蔭。
?????? 困頓的家庭狀況養(yǎng)成了父母勤儉的習慣,我小時候一直穿著哥哥改小的衣服,我們家的飯桌上從沒有米粒,我和哥哥很自覺的在飯后,將空空如也泛著光的飯碗端給母親“檢查”。父親說“一絲一縷當思來之不易,一餐一飯恒念物力維艱”,雖然他不懂得這句話的出處,但是一直掛在嘴邊,同時也體現(xiàn)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至于多年后,我在老屋樓上仍能夠找到小時候穿過的衣服、蓋過的被褥,還有母親結(jié)婚時陪嫁的幾把刷過紅油漆的桐木椅子。
?????? 我來自于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家庭,雖然父母不能給我豐富的物質(zhì)享受,但是他們將做人的道理通過自己幾十年來的言行匯集成一本無字的書讓我有幸拜讀,在這本書中記錄了我們這個普通家庭的良好家風,讓我懂得了誠信為人、禮貌善行、勤儉持家、尊長愛幼,我將通過自己的行動踐行父母的教誨,積極傳承家風、傳播正能量,在家風的熏陶下愛崗敬業(yè)、友愛親人,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