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足底到足跟
1.后表線的起點是足底筋膜和趾短屈肌及其肌腱,行走在足底表面。7條肌腱(第一和第五跖骨各兩條)匯集成一個腱膜。
2.足底三弓:橫向足弓、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
內側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123跖骨構成,此骨較高,有較大的彈性,有緩沖震蕩的作用,又稱彈性足弓。
外側縱弓:由跟骨、骰(tou)骨和45跖骨構成。此弓較矮,彈性較差,與維持直立有關,又稱支撐足弓。
橫弓:由骰骨和3塊楔骨構成。
3.足部的重要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現代社會足的退化(被禁錮在各式各樣的鞋里);本體感覺(60%~70%存在足底)
足底筋膜
1.足底往往是問題之源,足底的受限通常與腘繩肌緊張、腰椎前凸以及上段頸椎保持過伸姿勢相關。
2.骨盆前傾
骨盆前傾狀態下的翹臀是不健康的,致腘繩肌被拉長的緊張,帶動小腿三頭肌的緊張,進而危及到足底。
腰椎前凸,骨盆必會前傾;腰椎變直,骨盆后傾。
骨盆中立位(標準姿勢)
3.肌肉緊張(張力)包括兩種:縮短的緊張和被拉伸的緊張。
4.足部3滑輪:足底部、內踝和外踝。
5.足底放松俯臥位最舒服、最放松。
6.足內外側緣的長度有一個正常的平衡比(1cm以內正常)。足外側緣一般指小趾基部到足跟;足內側緣一般是大趾基部到足跟。
踢足球附圖:足內側緣比例縮短——內翻(旋后)
足外側緣比例縮短——外翻(旋前)這種形態通常伴有內側足弓無力,身體重量傾壓于足部內側的情況,而這種情況也可發生于非偏平足上。
7.兒童生長發育期,不易穿小鞋,可以買稍微大些的,鞋子不能將就。
8.足底筋膜常常是腿部不適的一個問題根源。趾短屈肌、小趾展肌、拇展肌(附圖)
9.訓練技術:分拉趾運動:
A仰臥,足跟頂墻,使用一個瑜伽伸展帶一個一個地套在腳趾上,逐個拉起時各停留10秒,然后使用彈力帶激活本體感覺。
B將大小腳趾向相反方向拉。
C站立位做。
D自負重訓練的重要性(先0負重——自負重——重量逐漸增加)。
E處理足底筋膜組織的默認方式是拉長支持足弓的每個端點間的距離:包括足跟、第一及第五跖骨頭部。
簡單測試
立位體前屈:
做動作時膝蓋伸直,注意背部兩側后表線的輪廓及手部觸碰的位置。引領受試者注意脊柱兩側的感覺(本體感覺)。
使用理療球放松一只腳的足底筋膜2分鐘,動作緩慢有力,避免過快過猛。然后重復上述動作,觀察差異,注意感覺上的變化。
永遠把客戶的體驗放在第一位。
1.本體感覺:振動覺、位置覺及精細觸覺。
2.腓骨短肌、腓骨長肌、脛骨后肌(很深,不易觸摸)。
3.暖場技巧
A足底筋膜放松
B站立位,光腳,用腳趾使勁抓地面20次左右(拉伸足底筋膜)
C刮眼眉
D理療球按摩手掌(力度方法同足底)
上述方法都可以增加立位體前屈的動作幅度,但是動作幅度的維持時間很短,約10~15分鐘,之后恢復原貌,強調訓練的重要性。
跟骨骨刺
1.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
2.筋膜不是真的附著在跟骨上,而是緊密連接于像保鮮膜一樣覆蓋在跟骨上的骨膜。在某些情況下,骨膜可能會被逐步拉離跟骨,而形成一個組織與骨骼間的“帳篷”樣空間。
成骨細胞遵循簡單的程序:填滿骨膜形成的空腔。
3.骨刺本身和它的產生過程都是很自然的,原本是不痛的,只有骨刺影響了感覺神經才會疼痛。
從足跟到膝關節
1.由于必須跟腱必須承受很大的張力,因此它不僅連接到骨膜上,也要連接跟骨本身的膠原網絡上。
2.跟腱非常厚,本身無彈性,按壓放松時可以選擇肌肉和跟腱交界處。
3.放松小腿三頭肌的重要性
以足跟作箭頭
1.簡單講,足跟就是踝關節的“髕骨”。
2.由于后表線長期過度緊張(常見于那些腿前傾,即骨盆前移的人),它可將足跟向前推動到距下關節,或形成另一種常見的模式:額外的張力在距骨上把脛腓骨復合體向后拉,它們的后果是一樣的。
3.骨盆前移必須要糾正
4.參考DNS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