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1】。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1.徼(jiào):邊界
今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無是天地的本始,有是萬物的根源。
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妙;常從有中,去關照道的端倪。
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說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引述
開篇這一整章,就在寫一個“道”字。關于老子的“道“,陳鼓應教授如是說:
”道“是老子哲學上的一個中心觀點,在老子書上它包含有幾種意義:一、構成世界的實體。二、創造宇宙的動力。三、促進萬物運動的規律。四、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
本章所說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發動者。它具有無限的潛力和創造力,天地間萬物蓬勃的生長都是”道“的潛藏力之不斷創發的一種表現。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當年老子在關令尹喜的一再懇請下,盛情難卻,給后人留下了這五千多字的奇書,到如今真跡早已失傳,現今最古老的傳抄本子就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了。然據專家考證,帛書中有非常多顯而易見的錯誤,所以雖說帛書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版本,但并不是最靠譜的。說不定是當年哪位貪玩的富二代或官二代的不合格抄寫作業,本來是被教書先生差評要求重抄,興許是被愛子心切的母親大人作為墨寶收藏,陰差陽錯傳到今世也未可知。
圣人老子在勉為其難為后人留點什么的想法下,又覺得“道“這東西太難講了,所以提筆就說”道可道,非常道“(第二個”道“字作動詞,言說之意),告訴你能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恒常的道了。大概老子也是擔心文字會束縛思想,所以惜墨如金,加之古文又沒有句逗,所以斷句都是各憑理解。也有人將這一句斷為”道可,道非,常道“,意在指出道的辯證統一,恒常的道是一體兩面的,而不是二元對立的,所以此解亦可通。
有與無,是道之兩面。道之精深微妙,當然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言明。更何況憑我輩之根基和悟性,殫精竭力恐怕也未必明了圣人真義。但為學以致用,還是絞盡腦汁,以期求得一分正見,因此斗膽姑妄解之。
這里的無,并不是指零或者沒有,而是一種潛藏力,無法被我們的感官所辨識,所以用無來指”道“的難見其形,無邊無際。
而有,是用它來指稱可見的物質實體,所以通過這個有,就象是一個座標定位,我們就能理解萬物,因此說有是萬物之母。
為了更好的理解無和有,我們姑且拿“人”來打比方。無可以指我們內在心智,浩瀚無邊,你很難形容它長什么樣,什么顏色,什么味道,無法言明又確實的存在著,因為無,我們對世界充滿了探索的愿望,創造力無限生發;而有,則是有形有象的,它既可以是我們外在的這個身體,也可以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準則,通過有,給我們劃定了邊界,這個邊界既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他人,讓人與人能和諧的這個世界上更好的生存。
所以老子讓我們“常無”,“以觀其妙”,就象心理咨詢技術中的自由聯想,不設置任何框架、不進行任何評價,讓你完全放松地去想象和發揮,在無的狀態中去連接,去觸碰跟你最近的那個點,去抓住稍縱即逝的那一抹亮光。瑜伽中的靜坐或禪宗打坐,也是進入遼遠廣闊的無的法門。“常無”,讓你回到內在,保持定靜,你內在的資源才能涌現,妙處自現矣。
老子教導我們“常有”,“以觀其徼”。我們既擁有無限潛能和無垠內在空間(無),又有著肉眼可見的物質實體(有)。“常有”,可以讓人覺察到邊界,尊重別人的空間,尊重人際關系的界限。
有與無同歸屬于道,用這兩個字來指稱道的兩種不同狀態,二者在道保持著平衡穩態。但有始于無,如果失去了與無的連接,人的內心會感到匱乏,內在的力量出不來,不安全感加劇轉而外求,這時候向外的索取就不是“常有”的狀態了,而是一種失衡狀態。越失衡越希望靠外在的給予補足,導致在現世生活中隨意越界,如焦慮的媽媽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多疑的妻子對丈夫的百般考驗、豐衣足食生活優裕卻還不停索賄的貪官 ........在情感或物質層面做無止境的貪求,再多的索取也難以填滿欲望的溝壑,并會加劇這種失衡狀態。
如果簡單的把“無”比成是心靈的加油站,那么“有”,就是文明的通行證。
以”無”修心,感受精神世界的豐盛富饒;以”有“正行,尊重物質世界的規則界限。把握和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就已經來到了豐饒世界的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