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可
讀書時代,我特別喜歡語文課。但也僅止于喜歡而已,初中快結(jié)束時才開始用心學語文。我一直都覺得語文課嘛,大家從小就開始讀書寫字,都有了一定的基礎,獲得提高應該沒有什么困難的。
喜歡就學唄,我就開始認真學語文。
有一回期中考試,我滿懷信心地完成了語文卷,尤其是作文環(huán)節(jié),自詡“熱愛語文課
”的我寫了一篇自我感覺十分良好的作文。
發(fā)卷子那天,我喜氣洋洋地還跟同桌說:這次語文我肯定考得不錯。發(fā)卷過程中十分嘚瑟,然而試卷拿到手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滿分120分的語文卷我只得了82分。那一瞬間我真覺得心灰意冷了,臉發(fā)紅,頭腦昏聵,短暫耳鳴,為什么?我就不明白了,我明明是很用心學了啊!卷子寫得也很認真啊!
于是我就跑到辦公室就問我的語文老師,她當時就跟我說了一段話,其中一句我記了很久,她說:
很多事情是需要厚積才能薄發(fā)的。你會發(fā)現(xiàn)付出了大量的積累卻只得到了很微薄的表現(xiàn)。所以我們?yōu)榱双@得更多更好的表現(xiàn),就必須做出更加大量的積累,那是一個漫長而又必經(jīng)的過程。那些看起來慢吞吞的人,恰恰效率是最高的。
很感謝我的語文老師,在那個時候教了我一個成語,叫做:厚積薄發(fā)。
當時的我聽完當然是覺得很失落——啊?積累那么多才會有一點點的表現(xiàn)啊?
后來年紀漸長才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不是簡單的1+1=2,而是你做了1+1+1+1+1+1+1+1+1,最后卻發(fā)現(xiàn)只收獲了1.5。然而這個客觀規(guī)律誰也不能改變,那些平常看起來慢吞吞的人,不是沒有努力,而是在沉默地做著點滴的積累。
就像有朋友問我為什么你每天都有文章可寫?其實我也沒有什么秘訣,只能回答:厚積薄發(fā)。大學里讀了不少書,正是那些積累才有了這一百四十多篇文章的薄發(fā)。當然最近我也發(fā)覺自己確實越來越“沒得寫”了,說明那些積累快要用完,必須進行源源不斷地“充電”。
在美國作者格拉德威爾的書里,看到過一個“10000小時定律”。這是說成功的人往往都經(jīng)過了10000個小時的刻苦練習,才能獲得巨大的成就。作者在書中羅列了貝多芬、比爾蓋茨、羅丹等等一些世界一流的人物,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都少不了10000個小時的汗水與付出。
欲速則不達,古人誠不我欺。
有時候上網(wǎng),打開某個網(wǎng)頁,最顯眼的位置上往往擺放著這些廣告語——3天教你一口流利的英語、一周只用3個小時就能掌握XX考試的全部要點、7天時間輕輕松松上本科等諸如此類。宣揚著小小的付出就能得到大大的收獲——這怎么可能呢?但是浮躁的社會總是熱衷于這些速成的東西。
有個表哥在一家500強公司做董事會秘書,聽家里人說頗得領導喜歡。端午節(jié)的時候碰巧遇到,我就問他平常是做些什么工作?他說一般就是接待性工作,像端茶倒水這樣。我驚訝道:就天天做端茶倒水這樣的事?然后還能頗得賞識?
表哥說可沒那么簡單,我給你舉個倒茶的例子。通常做接待會備著幾種不同的茶葉,各個品種的特性你都要了解清楚,比如飯后可能適合飲用毛尖,傍晚比較適合紅茶。什么時間、什么人適合沖泡哪種茶都特別地有講究。比如沖泡毛尖來說,沖泡先一般我會用高溫水先泡一下杯子,這樣杯子的溫度升高,有利于茶葉香味的擴散,然后涼熱水兌好大概在85度左右再沖泡等等,這些工作中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可不像你以為的那么簡單。
細工出慢活。而我們總是看到別人的“薄發(fā)”,而忽略到別人的“厚積”。所謂的薄積厚發(fā),不過是給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描繪了一個畫餅充饑的騙局而已。
今天聽羅胖的語音,大概說怎樣的方式才能最快的獲得成長,他給出的答案是在各種小事情上日積月累才能獲得巨大的成長, 也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深耕細作、慢慢積累。
最后,寫在這里其實也是寫給自己,再提醒一次:厚積薄發(fā),欲速則不達,最快獲得成功的辦法就是慢慢來。
做一個急切想要成功的聰明人不如做一個慢吞吞的笨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