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從小到大一直挺害怕當眾講話的,初中時候上學被老師點名叫起來回答問題就會很緊張,聲音會變的不自然,有的時候需要站在人前當眾講話,聲音會一直有些顫抖,而且胳膊和腿都會不受控制的抖動,上大學之后有了一些改觀,但每次當眾講話總還是免不了緊張。有個調查發現,大多數人都害怕當眾講話,很多人都有過可怕的演講經歷,會出現各種各樣緊張的表現,這是因為當我們走到臺前看到很多眼睛時在盯著我們看時,我們大腦中一種原始的杏仁體會提醒我們要小心。因為在原始社會,被這么多眼睛盯著,往往意外著巨大的危險,意味著我們可能要被吃了。杏仁體發生作用,我們就會脫離理智的大腦的控制,而進入求生的本能部分,這時候血液流向四肢,在原始時候這時候只有選擇戰斗或者逃跑,這時候要讓我們去跑的話,肯定會比平時的速度要快的很多,但是現在我們要演講就無法跑動,所以這就是我們演講時頭腦一片空白的原因。
? ? ? ?那么這種情況有辦法改善嗎?有!而且很簡單,我們只需要改變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學會“欺騙”大腦。演講需要我們放松,而放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當眾演講當眾是派發禮物的行為,當眾演講的大忌是“恐懼和乏味”,但人類大腦溝通的一項神秘法則是:當你給與的時候,恐懼感也就消失了。這未必需要你有多么高的水平,哪怕你就是說一句謝謝,如果有派發禮物的心態,也會說的更有趣些,所以首先在心態上改變自己的思維,自己并不是來宣傳說教的,而是來派發禮物的,對其他人好益處的一個事情。我們無法擺脫杏仁體的綁架,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太過關注自己,認為下面的觀眾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聚集著,所以我們總是想如何才能度過這段難熬的演講時間,我們過度關注自我了。但是事實上,演講時的主角是觀眾,觀眾不會閑著沒事干坐著聽你說半天,你還把自己挺當回事,要認識到我們是來給觀眾送禮物的,沒太多人真的關注你,除非你能帶給他們價值觀點。
? ? ? ? ?在情緒上調節了自己的緊張。那么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怎么組織自己的演講內容。準備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觀眾真正想要什么?真正想聽什么?一定要弄清楚,很少有人能夠忍受自己長時間的聽自己不喜歡聽的,或者是你想讓觀眾知道些什么,一定要弄清自己的目標和觀眾的需求將兩者巧妙結合。確定你想要的結果,你想通過演講獲得什么?沒有目的的演講就是浪費你和大家的時間,如果的確沒有目的,很多時候我們當中演講講不好的原因就是很多演講在開始之前都沒有做過充分的準備,一邊講一邊考慮要怎么說服對方,往往效果不好,事先想好幾個一定要說清楚的事情,非常重要。
? ? ? ? 其次人都是感性的動物,特別理性的時候實際上很少人會跟著別人的思路走,人們是在感性的時候才會采取行動的,所以在準備時你就要想好,你希望對方在聽完演講后有什么感覺:興奮,激動,受啟發,痛苦,下定決心,感動.......等等這都是不錯的感受,這些感受決定著你的演講風格和措辭。為達到談話成果,他們需要感覺到什么?通過你想讓觀眾感受到的組織自己的演講語言。
? ? ? ? ? 還有一點在準備當眾演講的時候要明確,尤其是在開頭的時候要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如果一開始不能夠很好的吸引觀眾注意力那么更多時候這次當眾演講效果并不是特別好,那么應該如何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呢。從社會學上來說,每個人都是特別關注自己的,關于這個方面一個最典型的就是雞尾酒會效應,雞尾酒效應是指人的一種聽力選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談話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對話或噪音。該效應揭示了人類聽覺系統中令人驚奇的能力,使我們可以在噪聲中談話。運用到我們當眾演講上,就是我們得要和觀眾找到關聯性,找到關聯性就是說問問自己,聽眾為什么要關注我?這部分是最值得思考的,很多人講話喜歡一開始做自我介紹,然后講一大堆自己如何如何的廢話,這與觀眾毫無關系。演講的開始一定是從關聯性開始,多從觀眾角度出發,多用你,少用我,不要自以為是。因為每個人最關注的都是自己,我們要學會應用這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