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期待,談談雙重束縛,談談親子版“你想要我怎樣?”
小學
主動幫媽媽掃地,媽媽說:“不用你掃地,你讀好書就好。”書包的書亂七八糟,隨地丟垃圾,媽媽說:“怎么這么邋遢,自己又不會掃地,還亂扔垃圾。”
到底要不要掃地?你想要我怎樣?
初中
到了青春期,媽媽說:“你應該多自己注意自己的形象了。”我覺得頭發有個小劉海很棒,頭發留長了一點,媽媽說:“頭發這么長還不去剪。”結果又被剪了和尚式的平頭。
到底我能不能管理自己的形象?你想要我怎樣?
高中
學習壓力大,別的同學太努力,感覺自己跟不上。爸爸說:“不要跟別人比,自己進步就好。”早上起床,感覺累,晚了10分鐘,爸爸說:“別人都在看書了,你才起床。”
到底要不要和人比?你想要我怎樣?
大學
上了大學,爸爸說:“你長大了,應該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了。”大學這幾年,我嘗試去安排,可失敗了,頹廢過了三年,當我去思考這是我應該為自己人生付出的學費時,爸爸說:“你必須聽我的,趕緊去準備考研或者考公務員。”
到底我能不能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你想要我怎樣?
親子關系中,是否充滿了這樣的前后矛盾?
1、“這么大了,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想吃什么?”
“麥當勞。”
“不健康,不可以。”
2、“這么大了,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想穿什么?”
“高跟鞋。”
“你還小,不可以。”
3、“無論是對你的否認還是打擊,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愛變成了魔鬼
這些對話是否在現實生活中,或者在您的心中出現過?從父母的角度,是非常好理解的,從教育內容上看,一切都希望孩子更好,希望孩子能有衛生意識,不希望孩子幫倒忙;希望孩子有主見,不希望孩子胡亂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希望孩子努力,不希望孩子壓力太大。所以從父母的角度,這溝通是完全合理的,因為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從孩子的角度看,卻是大大不同:
為何你讓我自己選吃的,又否認我的選擇?
為何你跟我說自己跟自己比,進步了就好,卻時不時在我面前說哪位同學又獲得什么成績了?
為何你讓我自己選擇自己的人生,卻不給我時間自己調整?
這種情景便是所謂親子間的雙重束縛,也就是在內容水平上是為了孩子好,比如為了孩子更優秀,當孩子煩惱時跟他說跟自己比就好,當孩子懶惰時又跟他說你看看別的孩子。這種想法在父母這一方完全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好,都是為了孩子更優秀,這是內容層面的。而在關系層面,父母在對孩子說:“雖然我給你選擇權,但你的選擇不符合我的標準;雖然我相信你,但你的想法和做法也實在是太……”這無疑又是對孩子心靈的傷害。
所以在孩子心中,他感受到的是:父母給了自己選擇權,卻又否認自己的選擇;父母給了自己信任,卻又不相信自己。
于是乎,父母的愛變成了魔鬼,給孩子壓力,給孩子不被理解和不被愛的感受。“如果這就是愛,我寧愿一生無愛。別總是以愛之名傷害我。”一位高中生寫道。
期待是把刀
雙重束縛的起源在于父母的期待,可期待是把練人的刀,練得好,孩子一身本領,卻迷失了自己;練得不好,把孩子逼入絕境,最終傷痕累累。這一結論是很好得出來的,因為期待的邏輯結果只有兩個:
1、孩子達到了期待,這是父母便會產生“既然你可以做到這個,那么你就可以做得更好!”的想法,從此會有更高的期待。
孩子班里成績中等,父母:你能不能進前10?孩子考進了前10,父母:你能不能拿第1?孩子拿到了第1:,父母:很棒,你能不能保持住?孩子保持住了第1,父母:別驕傲,你要跟全市、全省、全國的孩子比……
2、孩子達不到期待,父母看似放棄了期待,可實際上并沒有,他們每次去嘗試期待都無果,所以轉變成了深深的無奈,父母只能用打擊或者忽略的方法對待孩子。
“你怎么這么不爭氣?”“你怎么這么沒用?”“算了,我對你沒什么期望,別做壞事就行。”
從這兩條邏輯來看,無論有沒有達到期待,孩子都會受傷。總是達到父母期待的孩子心里總藏著一句話:“您到底是愛我還是愛您心中的那個完美孩子?”總是達不到父母期待的孩子心里也藏著一句話:“在您眼里,難道我就什么都不是嗎?”
一旦父母表達出對孩子來說是壓力的期待,雙重束縛便產生了。可能您會反問:“難道孩子不需要一點壓力嗎?”“父母就一點兒期待也不能有?”當然,每個人都需要壓力,每個人也都需要被期待的目標,可不一定是要通過雙重束縛的方式達到呀,一定有更好的方式。
更好的方式
一次考差了,媽媽對孩子說:“考差了,你也一定不好受,你能跟我說說你的想法嗎?”
一次考好了,爸爸對孩子說:“你能達到這個成績,一定是前段時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吧!”
這便是取代雙重束縛更好的方式,前者叫:反應式傾聽,后者叫描述性贊揚。
反應式傾聽。分三步:
第一步:當看到孩子表現不良情緒時,父母自己也會產生情緒和想法,沒有關系,這時父母要暫時把自己的情緒和批判的想法放在一邊;
第二步:體會孩子此時此刻的想法和感受;
第三步:告訴孩子父母對他想法的推測(不要自信和武斷,因為父母無法確定自己說的是對的),跟孩子一起想辦法,可以跟孩子描述父母對他想法的看法,盡量幽默一點。如果沒有第一、第二步,直接開始第三步,就會把討論變成爭論,把一起商量變成爭吵。
舉個例子,孩子不愿意上學了。
遇到情況
我們要看孩子這時候的心情,是因為太累不舒服,還是因為在學校遇到困難或受到嘲笑等等,這時孩子的心情是不確定的,但肯定是負面的。
反應式傾聽的過程:
[第一輪反應式傾聽]當你接收到孩子這樣負面情緒的時候,你肯定也會不舒服的,你會有怎樣的想法呢?可能會驚訝“平時不是很喜歡上學的嗎?今天怎么啦”,也可能會憤怒“不行呀,你必須去學校呀,這是懶惰行為”等等,有這些情緒和想法都沒有關系,這時你需要把這些情緒都放在一邊。
暫時把你自己的情緒和批判的想法放在一邊
這個非常重要,這不是控制、不是忍住,越是忍住越無法控制,越不允許它越容易沖動、容易爆發,而是承認有這種想法和情緒,試圖把它放在一邊。然后心里試圖去理解孩子“可能孩子發生什么事情了吧,要不他不會不愿意上學的”。
告訴孩子你對他想法的推測
這時父母盡量不能武斷,要盡量說得幽默一點“你是擔心聽寫?還是現在很困不愿起來?”。這時孩子可能會很敷衍地說“我討論上學”。
表達你自己的感受,并表達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這時我們會發現:反應式傾聽不是一步到位的,是要不斷循環的。我們經過一輪反應式傾聽后,孩子還是說“我不想上學”,這時我們父母可能就會有情緒了“怎么用了反應式傾聽還是沒有效果”,這時我們要相信反應式傾聽的力量,繼續往下走,繼續承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并把它放一邊,繼續理解孩子,繼續往下問。
暫時把你自己的情緒和批判的想法放在一邊
[第二輪反應式傾聽]這時父母可以通過一個方法緩解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孩子,你以前很喜歡上學的,現在怎么了?噢,我知道啦,肯定是發生了什么讓你難受的事情?”,一方面表達父母自己的感受,一方面試圖表達給孩子聽父母理解他的感受。這時孩子慢慢會說出來“丹尼說我很笨,說我總是接不到球,他嘲笑我”。當父母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又會有情緒和想法了。
關注孩子的情緒
[第三輪反應式傾聽]這時父母要暫時把情緒和想法放一邊,然后理解和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那你昨天肯定很不高興”。
跟孩子一起想辦法
當孩子愿意跟父母分享他發生的事情、愿意在父母前面承認他的情緒和感受的時候,他就學會了正確面對自己的壓力。
描述性贊揚。便是具體地,切實地把孩子所做的事情描述出來,告訴孩子為什么表揚他。這并不容易,需要不斷練習。
有了這兩個工具,雙重束縛也就不存在了,父母也不再會以愛之名去傷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