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單位經常開會,如果不是大老板在場,那么參會人員到場的時間基本圍繞在預定開始時間的前后5-10分鐘內,遲到一兩分鐘大家都覺得正常。
而據說央視某主持人一次采訪王健林,遲到了3分鐘,王健林當著她的面揚長而去。這位主持人非常感慨,一分鐘都不等,老王真是霸氣。
不是老王霸氣,按照劉潤的說法,是老王的時間顆粒度更小。
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比如網上流傳了一張王健林的行程表,從早上4點起床到晚上7點回到辦公室,基本精確到一刻鐘,那么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刻鐘,他的行程會以幾個一刻鐘來計算。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上文說的央視主持人遲到3分鐘老王就不接待了,這很大程度影響了他這個時間顆粒的利用。
我們開會遲到的問題,也與大家的時間顆粒度太大有關,一般是一個小時來計算,比如預計本會議的時間是2-3個小時。顆粒度這么大,幾分鐘就不造成影響。
時間顆粒度體現了一個人對于時間的珍視程度,顆粒度越小,時間效率越高,同樣時間內完成活動越多。比如我以半天為時間顆粒,在這半天安排送女兒上培訓課,就不會再安排其他活動。但如果我以半小時為時間顆粒,就會精確的計算,從家到學校的時間是多少,等待的時間是多少,回來的時間是多少,等待的時間我都可以做什么。這其實是對時間使用的精細安排,同樣的時間安排更多的活動。
理解時間顆粒度的概念,就會明白恪守時間,就是理解、并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時間顆粒度不同的人,對守時的理解不同。比如說,我大概3點左右到你辦公室。時間顆粒度是半天的人,4點鐘才到也是可能的;時間顆粒度是一刻鐘的人,即使遲到也不會超過1分鐘。了解對方的時間顆粒度,掌握好與對方合作的時間概念,才能雙方感到合作愉悅。
理解時間顆粒度,也要提升自己的時間顆粒度。我的時間顆粒度可能就是半天,每天的計劃是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這個時間大概半天,這個事情大概要一天。這樣的顆粒度,在時間管理上太粗放,不夠精細。劉潤建議,至少以30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以1分鐘為單位守信時間,這樣才職業化。
理解了時間顆粒度,在管理時間顆粒度方面,劉潤建議使用日歷管理。這是時間管理的工具問題,把行程放在日歷中,利用工具越來越細的管理實踐顆粒度。
本文為對劉潤在“得到APP”中專欄《5分鐘商學院》的學習筆記,感興趣請下載“得到APP”訂閱。
更多內容請參見我的文集 五分鐘商學院,我還收集了更多小伙伴的筆記做成了專題 劉潤5分鐘商學院,歡迎訂閱。
與劉潤5分鐘商學院一同成長,期待你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