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前往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一游,其規模之宏大令人贊嘆,與曾經去過的麥積山石窟和龍門石窟相比,毫不遜色,且修建難度極大,實乃人類藝術的瑰寶。
云岡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 16 公里處。它與“印度阿旃陀石窟”和“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并列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距今已有約 1500 年歷史。
據《史記·奴列傳》記載,云岡石窟所在地在古代被稱為“武州塞”,乃北部邊防要塞。其名最初并非與石窟相關,而是源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在此設立的“云岡堡”,后來人們才將“云岡”作為石窟之名。云岡石窟的開鑿與佛教的東傳、中西文化交流密切相連。北魏太武帝滅北涼后,沙門佛事東移平城,后平西域,引發了我國歷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北魏文成帝在位時,命令曇曜大禪師在武州山開鑿造像,云岡石窟作為北魏皇家石窟寺應運而生。
云岡石窟規模約 1 公里,現存主要洞窟 45 個,附屬洞窟 209 個,雕刻面積達 18000 余平方米,造像高度從 2 厘米到 17 米不等,佛龕約計 1100 多個,大小造像共有 59000 余尊。這些石窟依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以“曇曜五窟”為代表,其風格具有勁健、渾厚、質樸的特點,窟形模擬橢圓形平面、穹窿頂的草廬形式,主像為三世佛和千佛,形體高大。中期洞窟平面多為方形,具前后室,有的中部立塔柱,后壁有隧道式禮拜道;造像題材更加多樣化,大像減少,出現世俗供養人行列,衣紋也逐漸變為簡化的階梯式,且佛像服裝換成了褒衣博帶式,此時期積極推動了佛教石窟藝術的中國化進程。晚期洞窟以中小窟居多,布局多樣的小龕遍布各處,造像清瘦俊美,引領了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瘦骨清像”審美風尚。
漫步在云岡石窟景區,石窟群如蜂窩般密布在山腰間,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其中第一窟到第二十窟屬于早期洞窟,像石鼓洞、寒泉洞等都極具代表性。景區還有景觀區,包括游客服務中心、靈巖寺、摩崖石刻、石兵美術館、周總理紀念室、清代戲臺、北魏河壩、云岡上堡等,是一個集文化、藝術和歷史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食貨街里的各種地方特色美食和紀念品也讓人印象深刻。
看著眼前這些雄偉壯麗的石窟,不禁感嘆國人對佛像的崇拜自古以來一直興盛不衰。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許多佛像不是缺少身子,就是沒有頭部或手部。講解員介紹說,這些佛像多是被破壞且流失到了國外,實在可惜,期望將來這些流失的文物都能夠回歸祖國。
值得欣慰的是,近兩年在山西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山西的旅游業包括云岡石窟的修復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也正因他們要進行修復工作,所以石窟都是不間斷地開放。當然,這也為下次再來留點念想。
參觀完云岡石窟,我們這次的短途游也暫時畫上了句號,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