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研究公眾號,抱歉,我不是大V,中V都談不上,我的訂閱號,有時候100+閱讀都到不了。然而我,還自認為擅長寫作呢。
但我,也追求進步啊~
這幾天,把熱門公眾號的10萬+文章,簡書的熱門文章,得到的付費內容,以及知乎Live的內容深入看了幾遍,多多少少有些體悟,寫在這里分享(tu cao)一下。
10萬+是一個指標,一個勛章,是做公眾號的一個標桿。而這眾多10萬+當中,雞湯文是一個很大的門類。
很多時候你被灌了雞湯都不知道。一篇《做到這10條的女人,永遠不會老》(標題我編的)是初級雞湯,很容易被識破。
然而旅行公眾號發(fā)《旅行一年,他在30個國家向我求婚》(標題還是編的)依然是雞湯。它在枯燥無味的生活中,激發(fā)了你的想象:和心愛的人去全世界旅行,最后收獲浪漫的結局——哪怕后來分手了你不知道而已。
科技資訊類發(fā)《從裸辭到創(chuàng)業(yè)到財務自由,你需要過多少個坎?》(當然是我編的),也是包含著創(chuàng)業(yè)話題外衣的成功學雞湯。當一個人在格子間吭哧吭哧加班的當口,自然有打開文章的沖動。
相信很多寫字的人,都討厭雞湯,然而卻又羨慕著雞湯文帶來的流量和利益。這種矛盾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我們不妨先放下預判,來研究一下雞湯可好?
第一鍋雞湯誰熬的?
上個世紀的60年代的美國,正是嬉皮士文化興起的時代。年輕人輕視物質,嘗試毒品,追求性解放,每日探討文學、藝術,宗教和哲學。
然而這些年青人年齡大了,就體會到生活的沉重了。其中一個叫做杰克. 坎菲爾德的中年人就飽嘗了身為窮人的辛酸。
他其實還是哈佛畢業(yè)生,然而所學的專業(yè)卻是中國歷史。可以想象,在那個年代的美國,這個學問大概沒什么卵用。所以杰克在45歲的時候,還是一個窮困的中學教師,還欠了不少債。
在他45歲生日的時候,他大哭一場,下決心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的校友都很富有,然而人家都是在經濟或者科技的領域取得了成就。杰克一個文科生能干什么呢?
他既沒有資本,也沒有技術,所以,就編故事吧。
因為自己的處境,杰克明白每個人都需要激勵,需要希望。所以他編造了一系列奇跡發(fā)生的故事:讓良善的人得好報,讓窮小子收獲成功,讓傷心的人找回愛情,讓本無可救的人得到救治...
當時沒有出版社看得上他這個套路,大概是覺得缺乏深度。只有一家快倒閉的出版社才接了杰克的書稿,還要他自己出1500美元的出版費用。
杰克冒了這個險。
后來這本書狂銷800萬冊,這就是著名的《心靈雞湯》。之后又出了14個系列,每一本都是暢銷書。
其實今天寫公眾號雞湯文的各位,與這位雞湯的鼻祖,何其相像。
在這個對金錢,前所未有被撩起欲望的時代。每個有野心的人,自己都需要一碗雞湯:過去憑借權力賺錢,資本賺錢,技術賺錢,一個寫字的就只能埋頭寫字嗎?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可以說砸了傳統(tǒng)編輯的飯碗,讓每一個寫手野蠻生長。所以想要從書中找到黃金屋,自然不能忘記老前輩的經驗。
雞湯的歷史
從老杰克寫書到現(xiàn)在,時代已經變過幾個輪回了。特別是中國,變化的速度快到讓人內分泌失調。
同樣一只雞,如果老是用同一種法子熬,讀者始終會膩的——特別是熬雞湯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記得最早的雞湯是《卡耐基成功學》,《羊皮卷智慧書》這一類的外來勵志書。中國其實一直處于意識形態(tài)混亂的狀態(tài),傳統(tǒng)的哲學無法給人帶來心靈的支持。
這些外來的概念淺顯易懂,看起來很有道理,而且作者又被描述的神乎其神的,所以讀者樂意品嘗。
然而現(xiàn)在如果誰要是還看這些書,基本上都會被嘲笑沒深度沒腦子。
九十年代還流行過余秋雨。那個時候沒有互聯(lián)網,旅行對人們也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所以大家都對他寫得東西很神往,特別他是作為一個中國的作家。
在電視尚是主流媒體的年代,許多人靠著拆解經典熬出了新雞湯。
比如百家講壇的于丹、易中天,他們以“專家”的面目出現(xiàn),把一些世俗的道理,融進對經典的拆解中去。一時讓“國學”變熱,許多人又開始去提倡弟子規(guī)、論語這些東西。
到了新媒體的時代,又出現(xiàn)了毒雞湯、付費課程、大V直播這些形式,其實傳授的東西都差不多。
雞還是那只雞,用的烹飪方法和佐料有所不同。老雞熬新味,人人都開心。
雞湯的配方
請允許我自以為是的把油膩膩湯倒掉,把雞拆解一下,看看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1. 雞湯必須包裝故事
過去的雞湯往往引用某個名人的故事做例子,比如愛迪生發(fā)明燈泡的故事。或者編造一個不存在人物的神奇故事,去自證一個設定好的道理。
發(fā)展到現(xiàn)在,大V們往往用自己做例子:我的心路歷程,我屌絲逆襲的故事,我在遠方看過的那些風景... ?這就讓這些故事看起來更具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聚粉。然而講出來的畢竟是故事。
然而他講了太多高潮的部分,卻忽略了或平庸或不堪的過程。
或者干脆拿一個“我的前同事”,“我公司前同事的實習生”做例子,影射一大批那個“你心中的前同事”,“你心中的實習生”,來增加故事的代入感。
2.雞湯必須煽動情緒
利用你的悲傷,雞湯為你醞釀一種溫度,然而隔夜就涼;
你用你的焦慮,雞湯為你提供一份速效藥,雖然治標不治本;
利用你的空虛,雞湯為你展示海市蜃樓,然而你看完該干嘛干嘛
利用你的憤怒,雞湯為你罵個痛快,這是做毒雞湯;
利用你的嫉妒,雞湯為你調調酸詞,這是熬反雞湯...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情緒,每個人都需要安撫,無論什么病,雞湯似乎都有那么點療效。
3.雞湯必須貌似有點用
我們處在一個劇變的時代,面臨危機,我們焦慮;趕不上風口,我們也焦慮。
我們希望有高人能站出來給我們指條明路,我們希望有人告訴我們答案從而比別人跑得更快。
這就讓過去玩成功學的人又復活了。大街上一個陌生人拉住你,免費傳授你《如來神掌》,你扭頭就走;放到網上有人收費說同樣的東西,你怎么就湊過去了呢?
有種雞湯的熬法叫做提供方法論,或者知識分享。然而真正的知識是必須去系統(tǒng)學習,刻苦實踐的。你喝了一口湯,知道是什么味兒的了,怎么就覺得營養(yǎng)跟上了呢?
雞湯的誠意
說了這么多,那么我反雞湯嗎?
我覺得我無從反。
因為雞湯,是人心熬出來的,乃是時代的產物。
文字本來就是用來被人讀的,是跟著時代變化的。現(xiàn)在讀詩的人少了。是詩少了嗎?并不是,詩其實一直有人寫,寫得也未必比千人差。
然而詩人的地位可不一樣了。
在唐朝,李白、王維是全民偶像,影響力是王思聰+鹿晗綁起來都比不上;80年代的詩人如海子、顧城等,都是文化領袖,每本詩集都是暢銷書,能輕易收獲名氣和愛情。而現(xiàn)在寫詩的人,即便是發(fā)表了,也沒幾個人去讀了。
而真正有思想的哲學專著,有體系的經濟學專著,有方法論的宗教理論,又有多少人有耐心看下來,看懂的又有多少?
這個時代是碎片化的,是焦躁的,人們的注意力已經退化了,人心在召喚淺顯的文字。
所以普世性的雞湯,就顯得合情合理。
自媒體的時代,看起來人人都有機會。其實該占位的已經占得很穩(wěn)了,作為單薄的個人,已經沒太好的機會了,除非是寫一些非常偏門的細分垂直領域。
作為一個能力有限的寫作者,如我,我想我寫過許多證明存在感的文字。
我現(xiàn)在覺得要可以區(qū)分寫作的目的。
如果是私人化的寫作,我就是想實驗自己的風格,那就一切數(shù)據都不管,自己寫得High就好。
如果是為了讀者寫作,那么就需要思考這篇文章能帶給讀者什么,是給他們新鮮,還是引起他們思考,或者干脆大家樂一樂。
那么就要去懂得套路,再超越套路。我們需要適應時代得去寫作,尊重傳播的客觀規(guī)律。
無論如何,我希望我的寫作有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