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11月10日,天氣大霧,心情也像被疫情久封下的鄭州人,焦躁敏感脆弱低落。回想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但也基本圍繞一件事。疲憊不堪,數次調整調整調整。
這一年我不再是傻樂呵的那個女孩了,也沒那么傻了,也沒那么樂了,只剩下一聲呵~
距離2023還有51天,希望猶如新的一年翻篇重來,oh不!時間從不重來,那就繼續鐘擺,繼續咔咔作響罷。
這一年,明白了很多俗氣的道理要活在現實,明白了要腳踏實地要靠自己,明白了遇到問題不能逃跑要坦誠溝通,明白了知錯不能嘴硬欺騙自己要承認,明白了賺錢不易花錢時候三思后行,明白了要隱藏自己的壞情緒要表現好情緒,雖然這點還不能做到,故而在代價里改正克己。
當然,之前自以為是的認為做人本該坦誠溫暖,后來醒悟并非如此,要看到社會的多面性,這一點也是在社會的毒打里幡然醒悟。比如掛在臉上的壞情緒是一把利劍,刺痛自己也刺痛他人,要收起來了以免誤傷。想說的話不能直抒胸臆要換個方式表達,方可你好我好大家好。
自己的固有模式固有思維,反向刺痛自己,于是決心做出改變,揚棄,思考,怎么做才能保護自己?不對他人飆狠話,不指責他人,不抱怨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緒,多付出,多贊美,多理解,多包容,及時調整情緒,不拖延提高效率,嗯,很好,還有呢? 我在梳理自己的想法,但這些好像都是在為別人考慮,為自己呢?把精力回歸于自己,致力于提升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呢?做瑜伽拉伸放松筋骨,跳拉丁感受肌肉收縮與速度切換,讀書打開新視野開辟新思路,旅行感受不同人生豐富閱歷,當然還有很多想做沒做的,比如學書法寫毛筆字,重拾烘焙做個下午茶增添家庭溫度等等。
不斷調整,修改,但依然要做真實的自己,比起別人怎么看待我,我更在乎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倘若有一天,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便像丟了魂,不知道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大學》講誠意正心,要誠實于自己啊,比起欺騙別人,好像欺騙自己更難。倘若連自己都麻痹,欺騙,那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我尚未思考出答案。
很欣慰,今天打開海靈格的書,其實買了很久了,今天終于有緣打開它,他講道:“真相若被看到,便是友善的。”你怎么看這句話呢?很多時候真相像平安夜的蘋果,被手巧的小姑娘認真打包,精美絕倫,只有打開的人,才能看到顏色的深淺,表皮上是否有磕碰,咬上一口,才知酸甜。當然,每個人的視覺嗅覺味覺又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蘋果,也不見得完全相同。無法看見真相,也無法感同身受。唯有自己品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還在書中看到了關于自由的另一種解釋,在這之前,我一直很喜歡北島所說的,他認為“自由是獵人與獵物之間的距離。” 這句話警示我很久。在這本書中提到:第一種自由是愚笨,正如駿馬自鳴得意地摔落騎士。他所得到的卻是其后更加收緊的操縱。第二種自由是懊悔,好比一個舵手,船只觸礁之后,沒有登上救生艇,卻在破船上苦等,最后隨船淹沒。第三種自由是洞察,唯有經歷過愚笨和懊悔之后,洞察才會來臨。就像小麥穗桿隨風起舞,皆因它能彎下柔軟的部分,故在強風中,方能持久耐受。我又恍然大迷瞪,嚯~自由的另一種解釋,很新穎。接下來他又講:更偉大的靈魂允許很多的誤差,但卻可以將那些膽敢違反真相的人,輕易地復歸原處。而對于那些允許更偉大的靈魂在他們內心思考的人,更偉大的靈魂便會反過來允許他們些許的自由。就像順水游泳,與流水化作一體,共同的力量到達彼岸,順勢而為之。
很久不讀書,但是不可否認讀書帶來有益的思考。就像那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不是冰冷的手術刀,但卻改變心態的模樣,作用在臉上,故而相由心生。
告訴自己,如果找不到答案,不必執著執拗,試著讀讀書,如果還不能那就是讀兩本,希望自己悟性高些,不必花大量時間在讀書,這樣就有時間空出來做其他事情,比如看未看完的唐朝詭實錄,小閱讀帶來大思考,讓思維通向羅馬,從而獲得看問題的多種角度,就減少執著的固執,無謂的爭吵,從而收獲那一句:嗯,你說的有道理的,超凡心態。帶著意識總比無意識更容易改變。
倒計時進入2023,想和2022說:再見吧。去遇見未知的自己。
盡情體驗吧,倘若生活只有快樂,也顯得索然無味。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