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是網絡用語,指一個人心理素質差,內心像玻璃一樣敏感易碎。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就能讓自己內心風雨飄搖,經常陷入焦慮、恐懼、難過、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
玻璃心的具體表現
給朋友發信息,如果對方沒有秒回,就會胡思亂想,反復琢磨可能發生了什么事,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對方是怎么想的等等。
在路上遇到熟人,對方表現的不是十分熱情,簡單聊了幾句就分開了。自己會在心里反復回放剛剛說過的話,是不是哪里不對,是不是得罪他了。
在單位跟領導匯報工作,領導對結果不是十分滿意,說了幾句尚需努力之類的話。可能會一整天都心神不寧,從具體事件聯系到領導的態度,從手頭的工作聯系到年終考核等等。
在朋友圈發了旅行照片,沒有人點贊;父母打電話來,抱怨了幾句;孩子青春期,成績忽上忽下,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每一件事都能讓我們的心不再平靜。
上述事件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有些人認為這很正常,根本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對玻璃心的我們來說,每一件小事都是一個災難。
為什么會玻璃心?
根據阿爾伯特·艾利斯的情緒ABC理論,玻璃心源于我們對激發事件的看法。一個在別人看來很正常的小事,經過我們的負面解讀,會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所以造成玻璃心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認知和思維模式出了問題。
一個人的認知及思維模式和原生家庭、成長過程有關,通常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基本成型。在此后的人生中,我們就像已經編好程序的計算機,按照相同的模式應對外在的人和事。
如何安放玻璃心?
有些人在討論玻璃心的時候,會問如何戒掉玻璃心。我個人不喜歡“戒掉”這個詞,它意味著要和自己對抗。而且,一個心理問題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可能戒掉它。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要想減輕玻璃心的癥狀,首先要接納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不合理信念及玻璃心是在小時候形成,已經伴隨你相當長的時間。如果想要在短期內徹底消除,可能會引起內心的自我對抗,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其次要認識自己的思維模式,找出自己在小時候形成的不合理信念。這一點要通過不斷地覺察總結來實現。當發現自己陷入負面情緒的時候,回想一下是什么事情引起的,你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你的看法是否合理。
阿爾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詳細介紹了具體步驟,通過對不合理信念的反駁,引發健康、理性的思維、情緒和行為。
接納自己的玻璃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讓玻璃心在你的自我覺察中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