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系列游記,共分1、2、3三篇。
這是第一篇~
01
初夏的武夷山夜晚,清涼的微風拂面,溫潤、干凈的空氣中帶著淡淡的稍許花香;這花香并不是一種,而是混合了多種花的味道。
真是個浪漫的小城。
陶然居在武夷山,是間有格調的雅致客棧。
到達陶然居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了。劉老師、青林,以及其他幾位小伙伴正在有閣樓的房間喝茶,看上去相談甚歡。
劉老師是一位有著低調品性的專業茶人,對茶的品質要求極高。
此次專程從山東來武夷茶山,尋找他心目中最干凈、最生態的好茶。同行的還有其他六七位愛茶之人,從各地同至武夷山,預備開始尋茶探源之旅。
我對武夷山最初的印象,就是小時候看過的電視劇《武夷山仙凡界》,劇里有像仙境一樣的自然美景,還有飄逸的神仙姐姐,好看的不得了,讓我向往不已。
前幾年,開始喝茶;而武夷山的巖茶又聞名于世,因此對武夷山又有了那么一點點皮毛的了解。
這便是我對武夷山的全部印象了。
這次,有幸與資深的劉老師、及其他幾位做茶的朋友,同行探尋巖茶,深感內心忐忑。當然是因為擔心自己處處顯露出對茶的無知,而遭友人笑談。
在青林姑娘的引薦下,與即將同行的朋友簡單認識過后,就各自散去休息,開始期待第二天的美好尋茶之旅了。
青林姑娘是劉老師的徒弟,可愛極了,總是能夠照顧到所有人的感受。在這次尋茶途中,也是我們的生活向導。
02
五月的陽光總是明晃晃的,叫人歡欣不已。
我們很幸運。
第一天旅程,就遇到了明朗的好天氣。天是透明的藍,白云流動的叫人可以忘掉許多事情,更不用說那遠處黛青色、層次分明的山巒,和清澈的溪流了;眼里能夠看到的每一處景物都美的讓人心醉。
陽光閃耀的動人,在這樣浪漫的天氣里,跟隨劉老師和小伙伴們去往牛欄坑,實在是一件美事。
牛欄坑因土質肥沃、日照較短,是武夷巖茶的重要產區之一。
說到牛欄坑,就必須隆重出場一位年輕的“少坑主”了,牛欄坑的主人。
這位“少坑主”呢,就是陳孝文。據說他可是史上最年輕的武夷巖茶非遺傳繼承人哦。不過30出頭而已,就已經對制茶技藝爐火純青了。
在武夷山,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少坑主的“牛肉”,也就是“牛欄坑肉桂”。
最初,我聽到”牛肉“這個詞的時候,大腦還在反應平常吃的那個牛肉呢。哈哈,此刻可以開始笑我無知了~
在“少坑主”孝文的帶領下,來到離制茶廠大約十分鐘路程的牛欄坑。
剛進入坑口,就被撲面而來的清新氣息包圍。
雀躍過茶樹枝清脆的鳥鳴聲、潺潺的溪水聲,婉轉流暢;還有初夏明媚的陽光,滿眼的嫩綠、碧綠,不同層次的附著在山脈中,如同進入仙境一般。
朱熹很早就說過一句話“武夷山上有仙靈”,看來所言不虛。也只有在這樣美妙的幻境中,才會有仙靈追隨而來修行于此吧。
還有,仙靈前輩們應該也是很愛喝茶的吧。^_^
03
美妙的仙境帶來輕松愉悅的心情。
小伙伴們順著小徑往前,路兩邊有許多巖茶基地,分別種著不同品種的茶。
茶田中有彎腰勞作的采茶工,帶著竹編的斗笠帽,動作嫻熟輕快,看上去也是一道別致的風景呢。
時常偶遇挑茶的茶農,同是竹編的兩個橢圓篾框,在肩膀的兩頭有節奏的跳晃著。
磨薄的鞋底、密麻的汗水、因長期從事挑茶而練就出來的矯健步伐,都見證著他們的辛苦勞作。
我們喝到的茶都是他們這樣一片片采摘、一步步挑送,再加上嚴謹的后期制茶工藝才獲得的~挺不容易呢~
遇到一些不錯的茶樹,劉老師就停下來,看、聞、分辨,再給我們講一些專業的茶知識,老樅、肉桂…
小伙伴們紛紛表示獲益頗多呢。
明亮的光線透過層層疊疊的綠色,灑在山間的每一處景物上,斑駁光影十分動人。
有時遇到一片涼涼的綠蔭,再伴隨著隨處可聽的清泉聲,雅致的古意似乎就在身邊,眼前明明是畫中仙境,卻又有許多詩的浪漫,叫人時刻觸碰到一絲靈性。
聽說柳永故居也在武夷山,他可是一位浪漫的詞人呢。他在古時就被這里的湖山美好所迷戀,淺斟低唱出生動活潑的傳世佳詞。
在這樣美好、干凈的生態環境中長出的茶,必然是品質極好的茶。
“少坑主“孝文家的茶,就是在最適合茶生長的自然環境中,耐心的的長著長著,最終長成為”最好的自己“,給愛茶之人帶來了口感上乘、品質干凈優良的好茶。
04
如果不是親眼見到一步步嚴謹的制茶過程,怎么也想不到原來自己喝到的一片小小葉子,竟然要經歷如此多的過程。
對于制茶過程,怎么說呢?“儀式感”是我能想到的第一個詞。
孝文家的茶被采茶工、挑茶工從靈境般的山里辛苦的運出來,這還只是制茶前端的基礎步驟。
接下來是曬青、搖青等…每一個步驟都有嚴謹的專業技能支撐和把控。
曬青是在茶廠門口的小廣場上進行,根據天氣狀況來決定曬的時間長短。
把從茶山挑出來的新鮮茶葉,散鋪在一塊塊四平見方的白色棉布上,讓它們充分接受日光的沐浴。曬到恰好的程度了,就把棉布的四角往中間折,將綠色的葉片收起。
這個過程,需要經驗以及獨特、專業的判斷力。
晚上看了搖青的過程。
制茶房內溫度并不低,上百個圓形的竹編篾簸籮,整齊的碼放在架子上。每個簸籮中都盛放著曬過的葉子。
負責搖青的茶工嫻熟、有規律的晃動著手中的籮筐,綠色的葉片歡快的跳躍著,被控制在淺淺的筐內。
看上去似乎也不難,可是自己上手試過之后,才知道一點也不簡單。要保證每一片茶葉不灑落在地上,還要保證葉片均勻的被翻個兒。
不僅是個技術活,還要眼、心同步。
聽說這個過程是為了均勻散發出葉片的水分,而且對間隔的時間也有嚴格的控制,并需要十幾個小時甚至要通宵工作。
05
在搖青休息的間歇中,隨同劉老師、少坑主孝文來嘗毛茶。所謂“毛茶”,就是經過做青初步完成的粗制茶葉,還沒有經過炭火復焙的成品茶,有著極大的火氣的。
在嘗茶的過程中,輕啜一口,在囗腔中反復滾動茶水,細細品味口感,不可咽下去,否則火氣極大會傷身體的。
可我并不知道這個,又不太好意思問別人,喝了幾杯都咽了下去,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兒,僅嘗了三四杯就退后看別人品茶了。
請繼續笑我的無知吧~^_^
這幾天剛好是制作新茶的關鍵時期。因為每一個步驟都嚴格按照頂級好茶的標準來做,所以“少坑主”孝文幾乎每天都熬通宵,來把控制茶過程,以保證品質。
任何好的品質,都不能將就。每一個細節,都決定著茶的好壞。
從得天獨厚干凈的生長環境,到制茶的過程,正是因為對細節的把控之嚴格、嚴謹,抱著用心的態度,才會有如此好的牛欄坑肉桂。
劉老師也是因為著孝文一絲不茍的制茶態度和堅守,又一次次實地探訪、考究,堅持“匠心”般精益求精的態度,才為更多的愛茶之人尋到這么珍貴的上好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