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不能“望天收”!》
? ? ? 不少家長,特別是農村家長有句“口頭禪”——“女大自巧,狗大自咬。”這話里多多少少有“放養理論”的痕跡。我把這種養孩子方法比作“望天收”,就像坡嶺人種莊稼,天公作美,風調雨順時,喜獲豐收,自然肆虐,旱澇侵襲時,空無所獲。
? ? 重讀艾瑞克森“人生八階段理論”,更加認識到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環環相扣,不可或缺。
嬰幼兒期:發展“信任,自主,主動”,克服“懷疑,羞恥,內疚”。
童年期:是發展“勤勉”克服“自卑”的關鍵期。什么是勤勉呢?就是指如果孩子可以將事情(包括學習和做功課)做得很不錯,那他就會喜歡做事,進而衍生學習更多事務的動力。如果孩子這個階段的勤勉感沒有得到培養,這個關卡沒過去,那就比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什么都不敢做,進而發展出一種自卑狀態。
? ? 孩子一旦自卑,就會什么都不敢嘗試,什么都不想做。你就會常常聽到孩子說“我不會”,或他常常情緒低落、難以集中注意力。
? ? 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兒童時代。美國兒童心理治療專家霍夫曼指出:孩子的自卑心態一旦養成,很容易引起孩子在青少年階段對自我概念的偏差想法,有甚者,犯罪也由此而來。
? ? 如何發展勤勉呢?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鼓勵”與“贊美”,讓孩子在學習各項事務的過程中,對自己慢慢建立自信,意識到“我可以”“我很行”的地方在哪里,幫助孩子察覺到“我有能力”。這樣,孩子比較容易勤勉,自我價值感也比較高。自我價值感高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自信,擁有追求堅定目標的持續力。哪怕經歷千百次的失敗,被人譏笑,他們也會對自己充滿信心。
青少年期:發展“自我認同”,克服“角色混亂”。這個階段若順利發展,就可以明確“自我定位”(我是誰),再進一步確立自我價值,這樣比較容易知道“我將來要做什么”或是“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若發展不順利,青少年就比較容易對未來的自己產生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不知道將來可以做些什么。學校里和社會上的好多混混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 ? 處于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在定位自己和了解自己是誰時,除了重視個人名譽、受歡迎程度、塑造自我的形象之外,還非常在乎自己擁有哪些能力、成就表現,以及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在外條件。所以,父母、老師可以從以上幾方面,幫助青少年尋找自己的定位與方向,特別是在個人名譽部分,專家發現,青少年有時表現出對自己的不在乎與自暴自棄,其實是為了掩飾對個人名譽的在乎。因為他們從過去的生命經驗中,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所以才會出現“不在乎”。如果此時,協助他們了解現在可以做的事,建立成功經驗,相信一定可以幫助他們發展得更順利。
? ? 此刻,我想到了學校里的“混混”和“刺兒頭”們。不是他們想當“混混”和“刺兒頭”,是因為應試教育的戰場上,他們因成績不佳缺少正向關注,在被定位時受了重傷,為了不至于“就此陣亡”,他們在定位“我是誰”時,在塑造自我形象時就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通過“打架”“欺負弱小”“破壞公物”等來樹立自己的“校園地位”,通過對老師的“不在乎”,對學業的“不在乎”來讓人看到他們對抗的力量,從而獲得一種“畸形的成就感”,想到此,我的心竟隱隱作痛起來,我終于知道了,自己面對差生時,面對調皮搗蛋的學生時,為什么一直生不起氣來反而特別想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他們,原來是我通過學習理解了他們的苦衷!
? 養孩子不能“望天收”,教育學生更不能“望天收”,施肥、除草、灌溉,間苗缺一不可,人勤地不懶,唯如此才可望“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