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者李開復和王詠剛,本書的價值在于告訴我們人工智能時代成為必然時,個人應該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取代?下面用八個問題來逐步展開。
1、什么是AI
AI就是與人類行為相似、會學習,能根據對環境的感知,做出合理的行動,并獲得最大收益的計算機程序。
從大眾感知、AI界和教科書等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定義,并且隨著AI的發展,AI的定義可能會不斷演化。給AI下定義便于理解,但是不必過于糾結。
2、目前活躍在我們身邊的有哪些AI?
目前我們身邊常見的AI有:智能助理(聊天記事等如siri、度秘)、新聞推薦和新聞撰稿(今日頭條等)、新一代搜索引擎、機器翻譯、自動駕駛等。
3、目前的AI還不能做什么?
AI只是人類的工具,今天的人工智能在以下七個領域還很「稚嫩」:跨領域推理,抽象能力,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常識,自我意識,審美,情感。
4、AI會威脅人類嗎?
目前的AI是弱人工智能,總體上只是一種技術工具,只要嚴格控制,嚴密監控,人類完全可以像使用其他工具那樣,放心的使用今天的所有AI技術。我們在科幻電影或小說中看到的,可能會威脅人類的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以目前的技術發展情況來看,還很遙遠。
5、AI時代,人類會大量失業嗎?
如果把這里的「失業」定義為工作轉變的話,答案是「會的」。
從短期看,這種轉變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陣痛,我們也許很難避免某些行業、某些地區出現局部的失業現象,特別是在一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保障和教育體系建立之前,這陣痛在所難免。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工作轉變絕不是一種以大規模失業為標志的災難性事件,而是人類社會結構、經濟秩序的重新調整,在調整的基礎上,人類的工作會大量轉變為新的工作類型,從而為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人類生活的進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礎。
面對AI時代工作轉變一定會發生的問題,急需解決的兩大任務:
一是思考如何調配未來20年大量被AI技術替代的工作者;
二是我們的教育亟待改革。我們需要對我們的后代進行再教育,分析哪些工作不會輕易被替代,而不是僅僅去幻想從事目前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
但總體來說,失業問題未必會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樣嚴重,技術發展將造成一部分簡單工作、底層工作的消失或轉變,但由此也會催生更多吸引人,更需要人類判斷力和創造力的工作類型。
6、AI時代哪種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
李開復五秒鐘決策原則: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縝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和復雜的決策,每個具體判斷并非人腦可以在五秒鐘的時間內完成,那么就以目前的AI技術來說,你的工作是很難被機器取代的。
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的可能影響包括三種類型:人類某種工作被人工智能全部取代、部分取代或者人類某種工作轉變為新的工作形式。
7、AI時代,我們該學習什么
AI時代,我們到底應該學什么才會不被機器取代?
人工智能時代,程式化的、重復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來完成。
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復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于藝術和文化 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行思維能力,由生活經驗及文化熏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于人自身的情感(愛、恨、熱情、冷漠等)與他人互動的能力……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學習的技能。而且,這些技能中,大多數都是因人而異,需要定制化教育或培養,不可能從傳統的批量教育中獲取。
8、AI時代,我們該如何學習
人工智能時代最核心、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主動挑戰極限,在挑戰中完善自我。如果人類不在挑戰自我中提高,也許真有可能全面落伍于智能機器。
2.從實踐中學習。面向實際問題和綜合性復雜性問題,將基礎學習和應用實踐充分結合,而不是先學習再實踐。
3.關注啟發式教育,培養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被動接受命令的工作,大部分都可以由機器來替代。
4.面對面的課堂仍將存在,但互動式的在線學習將越來越重要。只有充分利用在線學習的優勢,教育資源才能被充分共享,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性才有切實保證。
5.主動向機器學習。未來的人機協作時代,人所擅長和機器所擅長的必將有很大不同,人可以拜機器為師,從人工智能計算結果中吸取有助于改善人類思維方式的模型思路,甚至基本邏輯。
6.既學習人人協作,也學習人機協作。未來的溝通能力將不僅僅限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機之間的溝通將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目標。
7.學習要追逐興趣。通常來說,興趣就是那些比較有深度的東西,所以追逐興趣,就更有可能找到一個不容易被機器替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