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豐徐徐
在這個自媒體快速崛起的時代,寫作是接近自媒體最直接的方式,也是這個時代最好的投資。因此,一大批寫作者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不過,真正堅持下來,并寫得好的并不多。主要原因有這幾點:
1. 激情不夠,只有三分鐘熱度
2.素材枯竭
3.把握不住靈感
其實這些原因,我以前也經常會遇到。直到我看到了這本《寫作的禪機》,才發現原來這些困惑并不只是小白的專屬,很多寫作大家也都遇到過。
《寫作的禪機》這本書是美國作家雷·布雷德伯里的作品。雷·布雷德伯里身上有很多標簽,如科幻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編劇、詩人。
同時,他的作品也和他的標簽一樣優秀,不僅高產,還獲無數。他至今出版的五百多部作品,多部獲得“歐亨利紀念獎”、“富蘭克林獎”、“世界奇幻文學協會終身成就獎”、“普利策特殊貢獻獎”等等。
《寫作的禪機》這本書就像一把神秘鑰匙一樣,帶我們打開寫作的神秘之門。雷·布雷德伯里在書中,把自己以往作品創造的心路歷程,揉入到寫作方法的理論講解中,讓我們讀起來更簡單易懂。
在這本書里,作者認為要想真正學會寫作,需要掌握三個要素。它們分別是:
1. 寫作要有樂趣
2. 要會養靈感
3. 素材的積累
我們先來講第一個要素,寫作要有樂趣。
我們都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沒有樂趣,就很難堅持長久。寫作也同樣如此。如果在寫作中得不到樂趣,那只能算半個作家。樂趣,是一種執念,也是一種激情,它更是寫作能夠堅持的“強行針”。
想想那些大作家,如莎士比亞、狄更斯、馬克吐溫等,哪一位寫作時沒有激情和欲望?他們的作品無論是短篇還是長篇,在創造過程中樂趣始終貫穿其中。正是因為有樂趣,他們才會賦予作品更多的愛、憎恨或絕望。
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正是作者在創造的過程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樂趣,才使得矮小的撞鐘人,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立體。也正是這樣,讀者才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卡西莫多的愛與恨、丑與美。
那么,我們如何把樂趣運用到寫作中來呢?
其實,很簡單。當你每一次有情緒表達的時候,就大膽地寫下來。
別管寫得好壞,先寫下來,將來有的是時間修改。因為,當人情緒飽滿的時候,思想的源泉就會不斷涌現,那些愛恨情仇,會帶著你一路狂奔。
雖然有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并不一定能帶來熊熊烈火。它可能只是一點小小的星光,如對某個旅游景點的向往,對伴侶見面的期待,還可能是完成某個小目標的小確幸等等。但是,都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微小的愛。
正如作者所言:“美曾在,存在,永在”。只需要我們做好捕捉和記錄即可。
接下來,我們來說第二個要素,要學會養靈感。
靈感,很多人對它是既愛又恨。因為它來得快,走得也快。而且,有時會突然出現,有時苦想半天也不來。
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靈感也需要養的。
具體如何養成靈感呢?
我們只需要做這兩步就可以了:
1.? ?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用內容養育靈感。
詩歌、散文集、小說、報紙、戲劇等都需要大量地涉獵。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你的閱歷、對世間各種形態的感知能力。讓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探尋真理,思考人生的意義。
同時,不同作者、不同作品的不同風格,對你刺激都是不同的。 這些大量的知識,一定會在某一天,或者某個時刻,突然被某個關鍵的點所連接起來。這個關鍵的點,就是靈感。對,那個靈光一閃的靈感就是這么來的。
2.? ? 堅持記筆記,并每天堅持1000字,讓靈感顯形。
本文作者雷·布雷德伯里就是從十幾歲開始,每天堅持寫一千字。他寫得越多,越發現,很多靈感,都是在他不斷寫的過程中,無意識地冒出來的。而且這些靈感大都來自他之前的積累。
也就是說,每天寫的東西,雖然短時間內沒有發現有什么作用。但是,卻能作為素材庫,被大腦調用出來,變成日后某次需要的靈感。
第三個要素,素材的積累。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要想寫出真情實感,讓讀者產生共鳴,素材是關鍵。那么,作為寫作者,平時該如何積累素材呢?
雷·布雷德伯里說,其實我們身邊的素材有很多。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素材,而是我們缺少一雙體察生活的眼睛。
我們平時對所看的事情,要多從各個角度去思考,然后把這些感悟立馬寫下來。當然,也不需要寫很多。你可以只寫一系列名詞,額外加上一些形容詞來描述它,這樣便于日后回憶。
例如,雷·布雷德伯里寫的《罐子》里面的素材,如狂歡節、胎兒等情節,就是作者的某一天的可怕遭遇記錄。那一天,他聽到一聲巨響,發現一輛汽車撞倒路障和電線桿。之后,汽車被分成兩半,車上的兩個人當場死亡。這些所見、所聞、所感,就成了《罐子》這個故事的素材來源。
以上就是寫作的三個要素,有了這三大法寶,寫作就再也不是什么難事了。當然,我們不能忽略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行動。只有真正行動起來,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正如作者所言:“不知道接下來將要走向何處,然而在破曉前,你會一直在路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