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摘自京華出版社《卡爾·威特的教育》卡爾·威特/著,劉恒新/譯,2004年8月第3版。摘編開篇請查看 ”書摘 - 卡爾·威特的教育(開篇)“。
前幾章快速通道:
第一章 父母陪伴與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 挖掘孩子的潛能
第三章 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
第四章 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五、六章 教孩子學會做人更重要
第七、八章 讓孩子變美好的幾個貼士
第九章 什么樣的教育才不會損害孩子
第十章 我如何教兒子玩和選擇朋友
第十一 - 十二章 如何夸獎孩子
第十三 - 十四章 培養專心致志的習慣
《卡爾·威特的教育》(以下簡稱《卡爾威特》)第十五-十六章 改掉壞脾氣,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第十五-十六章的許多內容在前面幾章也多少講到過,主要還是圍繞這如何處理小孩子的脾氣問題和建立良好的心理展開,小編認為,其實每個小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都會有“發脾氣”的情況,表現不同,有的是大喊大叫,有的亂踢亂咬,有的滿地打滾等等。為什么會這樣?
“小孩子之所以發脾氣,是因為孩子的感情比較脆弱,容易被激怒,心中有一種無法遏制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挫折所形成的一種負擔。孩子太小,不知該怎么版,只有通過發脾氣才可以發泄出來。”(摘自《卡爾威特》第十五章 p203)
小編認為孩子的"容易發脾氣”不算壞習慣,每個嬰幼兒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父母處理好了,孩子會逐漸長好心智,會學會控制情緒,當然,處理不好,要么就越發越兇,或者壓抑自己的情感(通常是父母采用暴力手段的情況下)。
前面幾章也提到了“冷處理”的方法。對于發脾氣的小孩子,你還妄圖和他講道理,讓他認錯,或者通過“暴力手段”讓他認錯,都效果不好,甚至還會影響到他的心理。小編一直認為,大人有時候都需要發泄,何況一個孩子,允許小孩子去宣泄他的情緒,他發泄的時候就讓他好好發泄。等他發泄完,冷靜了,爸爸媽媽可以去和他講道理。
“當孩子情緒不好時,不要過多地招惹他,在他遇到困難時不要用過激的話刺激他,要等他平靜下來之后再去慢慢開導。”(摘自《卡爾威特》第十五章 p204)
此外,“對于孩子的壞脾氣,父母不應該去獎勵或懲罰,而應該讓孩子懂得發脾氣得不到什么也不會失去什么。例如,孩子因為不想吃飯而發脾氣,脾氣發完之后,飯還是要吃的,當然父母要給他講清楚道理。如果平時吃飯后要得到獎勵,那么脾氣過后吃飯仍舊要獎勵。”(摘自《卡爾威特》第十五章 p204)
反過來講,如果孩子可以逐步增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建立自信和勇氣,也許“壞脾氣”也會越來越少。
這種能力和自信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造成的。小編也很認同老卡爾的說法“父母對孩子的過分保護會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氣,變成一個沒有勇敢精神的人”(摘自《卡爾威特》第十六章 p219)
什么是過分保護?該他做的事情父母去幫他做,這就是過分保護。比如該到了自己吃飯的年齡,父母還在喂飯;該學會自己穿褲子穿衣服,父母還在幫著穿;又比如買回來玩具,父母教他學,而不是讓他自己去探索等等,這些都是“保護過度”。
還有一個隱藏的很深的過度保護就是“代為選擇“,并且以愛的名義。“我這是為你好,所以你要去學...”。不僅在幼兒期間,最終,父母選擇的學校,最終父母選擇的認為好的學校,父母選擇的認為好的專業,甚至父母選擇的工作和配偶,最后,孩子自己也會逐漸失去了選擇的能力卻不自知。
小編認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去做出選擇,而不是代他們選擇。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去分析各種選擇題的可能性,因為畢竟小孩子并沒有成人的分析能力,即使孩子成人了,父母作為過來人的意見也有很多可取之處,但是最后的選擇權在孩子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