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待月成佳配,金榜題名衣錦歸”。這是元代散曲家王實甫在《西廂記》結尾所用詩句,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才子佳人之配。就王實甫先生的《西廂記》來看,這是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愛情故事至今仍然作為佳話被人們傳唱。大多數人卻是只知《西廂記》,卻不知《西廂記諸宮調》以及《鶯鶯傳》。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作成《鶯鶯傳》,也許這是他自身的影射。《鶯鶯傳》里,張生和崔鶯鶯在普救寺一見鐘情,無奈崔鶯鶯有與表兄的婚約在身,而后飛虎將圍困普救寺欲將鶯鶯搶了去做夫人,鶯鶯之母先以財寶為餌,望眾人有良策救鶯鶯于危難之際。后眾人無計可施,老夫人便以小女鶯鶯為籌,眾人有良策能使飛虎將大軍退去者,能與崔鶯鶯享琴瑟之好。故張生寫信于其之交白虎將軍,遂驅飛虎軍。其后老夫人因門第之別欲賴婚于張生,張崔二人于是情投意和卻不得交好。
?紅娘乃鶯鶯小姐之侍女,這一故事中,紅娘是極其重要的人物。紅娘知小姐心思,欲使二人喜結連理,便做起了崔張二人之青鳥,在東閣與西廂之間傳情達意。初讀《西廂記》,總覺小姐有些造作,偏喜愛紅娘敢言敢反抗。紅娘雖是婢女,卻和小姐情同姐妹,她是奴隸身,卻并不具有奴性。
?詩人元稹筆下的《鶯鶯傳》,鶯鶯之母勸張生進京赴考,待到魚躍龍門之日,便和小女鶯鶯成婚。于是長亭送別,不知何處何時是歸程。張生赴京后,名落孫山,無顏面回鄉見鶯鶯,二年于是另娶他人,崔鶯鶯也另嫁他人。這一故事在《鶯鶯傳》里是以悲劇收尾,讀來讓人扼腕嘆息。后來董解元在此基礎上作成《西廂記諸宮調》,一改悲劇之尾,張生赴京趕考,二年狀元及第,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京游官三日,回鄉迎娶鶯鶯。改編后的結尾讀來讓人艷羨張崔二人的美好的愛情。鶯鶯曾嘆“風月天邊有,人間好事無”,董解元的改編,是君子成人之美,成的是萬千讀者之美。后來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在董的基礎上,將其改為散曲雜劇,其結尾也是美滿至極。從此,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此流傳成為佳話。
?張崔二人的愛情在封建時期,受到了封建家長勢力以及門第關系的阻隔,由最初的悲劇收尾演變為后來的圓滿結局,是人們在傳唱過程中對美好愛情結局的追求。自《詩經》時代,就有男女自由相戀結合之例。“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初次邂逅,便戀戀不忘,“有美一人,宛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藏。”我與你一見傾心,愿經年累月能陪伴彼此,與子交好,白頭偕老。多么單純質樸的愛情夙愿。而“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喜。”于風雨中思念你,你剛好在這時出現在我身邊。如此心有靈犀之愛情,真是羨煞旁人。
?愛情一直是永恒的話題。相如以一曲《鳳求凰》求得文君之芳心,“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墻。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而漢武帝劉徹也在李夫人死后愿為其還魂,高臺之上,留下千古一帝的哀愁嘆息“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宋代大文豪蘇軾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來悼念已故之妻。古人的愛情,很慢,云中錦書誰寄?思念一個人很慢,相遇相知相守,仿佛時間很悠長,仿佛時間又在飛逝。
?現代生活,很難有人愿手寫一封相思之書,遙寄到遠方。沒了塞外長亭短亭,沒了日薄西山之時的遠望,沒了以文合鳴的詩情畫意,所以讀到這些作品,這些慢慢的,浪漫的愛情,總有如沐清風之愜意。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若能得一人,吃茶吟詩賞花,便能不負妾身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