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法簡析《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 ? ? ?李商隱的詩因其玄學的色彩總顯得含混而回味無窮,留白之多給人足夠的閱讀想象空間,本文就個人理解談談李商隱的《無題》。
? ? ? 先從首聯談起,“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在這句詩中,我讀到的是滿滿的矛盾。因為相見的困難,相處的短暫,所以離別時顯得那么不舍和惆悵。而離別之時自然會想到下次相見又是猴年馬月,這樣的想象又進一步稠化了離別的哀愁。然而,我們的人生,除了相見和離別,還有什么過程呢?我們死死地陷入了這樣的一個輪回,長久的離別和短暫的相見,這對于相愛的人來說是走不出的一種循環的折磨。然而這種循環又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無可避免的,就像下一句用以隱喻的“東風無力百花殘”所說的那樣。東風,春風,它就像被一種巨大的不可違背的自然界力量控制住一樣,來了一季之后,漸漸無力地退去,去忍受三季的消亡,百花也從此凋殘,正如同人的心境的凋殘一樣。這表現的是一種輪回的使人痛苦的力量卻具有超出人控制的不可擺脫性的矛盾,這種矛盾使這句詩張力十足。
? ? ? 第二句詩中,這種矛盾在繼續加深。作者繼續采用隱喻或象征的手法,寫春蠶死了絲才吐盡,蠟炬成灰了淚才開始干,隱喻著“我們”的感情不會因離別而結束,我們浸在血淚里的相思會持續到我們死的那一刻。這也存在對于上一句詩的一種反諷的意味。上一句詩說明了那種不可控制的痛苦的矛盾,這一句卻表明了“我們”對于痛苦的矛盾的一種可選擇的主觀的態度。盡管冥冥之中有力量注定我們的痛苦的別離,但我不會就此熄滅我們的愛火,你可以分離我們,但我的選擇是堅持相思直到我們死的那一刻。這種決絕的態度對抗著注定的矛盾,加深了沖突。
? ? ? 第三句,“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最后三個字,“月光”和“寒”搭配,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法。月光是靠視覺感知的,我們可以非常直接地感受到它是清的還是朦的,但詩中卻寫它是寒的。寒不是視覺感受,細想可知,分別的戀人獨自在夜晚吟唱,月光使整個環境更加的凄清,幽寂,這跟詩人的凄寂的心境是相通的,又因為月經常使人聯想到團圓,相聚,這種思念之情就更深了,心里就更加寂寞痛苦了。所以寒是心理的寒所致使的,更加渲染了幽冷的心境。這句詩沒有主語,看不出人稱,講得含混,也給了人想象空間。可以看做是對雙方的境況做一個描述,主語是她和他。也可以是一方的實況和其對另一方的想象,主語是我和他。也可以是雙方對彼此的想象。此處留白,回味無窮。
? ? ? ?最后一句,“蓬山此去無多路 ”是一種反諷,正話反說。蓬山是仙人住的地方,即便咫尺,也是可望而不可及,即便無多路,也只能由青鳥寄托相思。蓬山隱喻了戀人的不可即,相思的無望。
? ? ? 這首詩給人印象很深的是題目,為什么是無題的?讀起來不難發現這首詩是關于離別和相思的主題,但詩人卻取名為無題,其實是用了悖論,驅使人去探究主題,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情到深處不可言,一切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沒辦法用語言概論出來的主題,類似于非理性的囈語和呢喃(尤其表現在最后一句),傳達出來的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濃情。通讀全詩,這種明知道冥冥之中注定聚少離多,戀人遠如蓬山,卻寧愿春蠶蠟炬般相思到死去的愛情,個中滋味世間幾人能曉得。既然曉不得,只得用無題題之,待那后世寥寥無幾的癡情種子去領會。這是一解。又或者這首詩根本不是愛情詩,而是以愛情寫理想,寫某種渴望的而遙不可及的東西,留給人遐想。今天讀來,以無題為題,比任何題目都更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