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然,我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書包里最喜歡的一本書,就叫自然。但是什么是自然,是我離開小學二十年后,我才有了一點點認識。看過我其他文章的人,估計會說:呵呵,今天扯的內(nèi)容少不了道德經(jīng)。
? ? ? 的確中文里的自然,還是首推老子,語出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是很多人都知曉,但是很少有人詳細解釋這個在《道德經(jīng)》中罕見的超過三個層次的內(nèi)容。尤其是“法”字,居然有人解釋為“效法”!哉!難道解釋古文,就是組詞么?
? ? ? 這里的法,以我的語文能力,是無法用一個詞語或者兩個詞語來解釋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信仰,用西方的哲學詞語來解釋的話,在老子去世接近兩千年的時候,拉普拉斯先生的見解《決定論》,再加上《唯物主義》兩者結合,基本上能夠解決“法”的問題。
? ? ? 這里的法,用情境來形容,就是一種“無奈”,是一種“被動”,是一種“遵從”。
? ? ? “人法地”,就是非常直接地點名了,人是陸地動物,人體的節(jié)律、人的活動、甚至人的情感都跟他生活的那片土地有關。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山里人”這些常見的用詞就可以看出,人與地的關系。其實就連“四季”都是地的四季,天空中是不按照四季節(jié)律的。
? ? ? “地法天、天法道”,再繼續(xù)去理解,就是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后面的“大”,處于更具有決定地位的關系。
? ? ? 道德經(jīng)中的道,理解起來已經(jīng)較為簡單了,用“規(guī)律”這個詞,很多人都認可。但是為什么會說“道法自然”呢?這正是老子在哲學地位上的高成就。也就是說,在“規(guī)律”面前,還有一種東西,主導了我們的“規(guī)律”。
? ? ? 什么樣的“東西”主導了“規(guī)律”呢?為什么只有他才能主導“規(guī)律”呢?老子給他起了一個名字“自然”,“自然”是什么呢?回到原文的第一句。“自然”就是道德經(jīng)本章開頭所描述的那個“東西”,老子描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 ?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有的物質(zhì)都混合在了一起,比天地還先存在。這寥寥八個字,和西方科學中描述的“大爆炸”完全契合。而且巧的是,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就是說老子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描述起來是用一連串的規(guī)律,真的要給這個東西起個名字的話,就叫“大”吧!哈哈,結果西方科學被我們翻譯過來的時候,“大”“爆炸”。哈哈!巧合!巧合!
? ? ? “大”這個東西,帶來的不能被人、不能被物質(zhì)、不能被一切所更改的東西,就叫“自然”。
? ? ? 在相對較老的《道德經(jīng)》版本(馬王堆版本)中,這句“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里面,是沒有“周行而不殆”這句話的,正因為這句話的變化,我們要開啟本文的第二部分“時間”。
? ? ? “時間”,在很多時候,被認為是一種“周期”、“尺度”、是“分、秒、年、月”。在不同人的認識中,對“時間”的態(tài)度也有千差萬別。但對“時間”的概念的認識統(tǒng)一度,其實超過了所有其他概念,這里我也不必多描述。
? ? ? 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其實時間是“自然”的運行方向。
? ? ? 尤其是后人給《道德經(jīng)》后添上的那句話,“周行而不殆”,恰恰提醒了我,在老子的觀念中,時間也是有終點的。
? ? ? 晦澀難懂的部分就此結束吧。我們來舉例說一說今天所描述的內(nèi)容。
? ? ? 地法天:天下雨,地就濕了;天照曬,地就干了;氣溫高,地就熱;氣溫低,地就冰凍;這種就是天、地之間,純在的微妙關系的最簡單的現(xiàn)象。
? ? ? 天法道:天也是各種物質(zhì)組成的,但是他逃不開“規(guī)律”,最簡單的“規(guī)律”就是“萬有引力”,太陽按照規(guī)律運行,怎么也逃不開;空氣按照規(guī)律飄動,怎么也逃不開;看似自由的地球、太陽、星球,并不能肆意在宇宙中飛行,而是按照規(guī)律進行,怎么也逃不開;
? ? ? 道法自然:規(guī)律只能揭示“自然”的表現(xiàn),只有正確描述“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稱為“道”!
? ? ? 而時間,就是“自然”所運作的規(guī)律,以及這個規(guī)律所揭示的趨勢就是時間的方向。很多時候時間的切片周期就是一次新生循環(huán),人的時間周期,就是生死;年的時間周期,就是春夏秋冬;日的時間周期,就是晝夜;秒的時間周期,就是嘀嗒;原子的時間周期,就是核聚變?
? ? ? 在高大上的西方科學體系中,愛因斯坦用相對論來闡述時間的相對性存在,而當我們把時間理解為“自然規(guī)律”的時候,就容易理解為什么會存在“相對論”里面的時間差異了。因為對于某個個體而言,他進入了與另外一個個體“自然規(guī)律”有偏差的環(huán)境。
? ? ? 對于現(xiàn)有我們?nèi)祟愐阎挠嫊r體系,從鐘擺到電子晶體,他們所依賴的“自然規(guī)律”是“引力和運動”,所以很明確的就是,我們所使用的計時體系只要在“引力和運動”規(guī)律中存在參數(shù)差別,就會有時間差別。而很多時候差別不具備意義,是因為與人所生活的規(guī)律“日、月、年”相比,這種差別太過微小。
? ? ? 既然,時間有了載體、時間有了方向,那時間肯定會走向終結。時間的終結就是“自然”平衡的那一天,也就是說,當“自然”所帶來的規(guī)律,達到了最平衡,不再有新生、不再有下一個周期的時候,時間也就停止了,他在停止之前,是一個一個新生周期被不斷拉長,直到變成無窮。這也就是老子并沒有說“周行而不殆”的原因。
? ? ? 至于后人為什么會加上“周行而不殆”,我曾經(jīng)講過,最初的《道德經(jīng)》描述的是一種規(guī)律、一種存在、一種“自然”,后人為了更好地教學、執(zhí)行,修改了原文的一些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