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有三個作用:
它能夠傳遞關于稀缺的信號;
它能夠指導生產;
它能夠做出獎懲,或者說它能夠指導人們對商品的分配,有錢的人多拿,沒錢的人少拿。
關于價格這三個作用,人們有不同的看法。許多人都能夠接受價格的前面兩個作用,也就是傳遞稀缺性和指導人們生產的作用。但是對第三個作用,就是有錢的人先拿多拿,窮人少拿后拿,這一點,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情感上似乎很難接受。你還記得嗎?就在第一講,哪怕是在戰俘營里面,人們通過交易,有些人變得有錢了,有些人變得窮了,有些人多消費一些商品了,營房里的很多人,就有不同的意見,覺得這樣做不道德。所以人的感情,對于理解社會運行的客觀規律,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1.價格只能在具體的交易中形成
我先給你講一個故事,講講要真正理解價格的起因、價格的根源,是不容易的。我上研究生的時候,有位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例子,這位老師是教計算機模擬的,但也是經濟學家。他說,我們可以在一個課時里面,把同學分成兩半,給其中一半的同學,每個人送一個馬克杯,而另外一半的同學,沒有馬克杯。所以,他們就得從有馬克杯的同學那里購買。他們一對一對地進行交易,通過不同的配對,不同的討價還價的過程,最后所有的馬克杯都賣出去了。每個馬克杯都有一個成交價。同學們把這個成交價寫到黑板上,這時候,就能夠算出馬克杯的平均價格。而且你能看出,每一宗具體的交易,實際上它們的成交價都是圍繞著這個平均價上下波動的。這時候我的老師就說,明明馬克杯有一個平均的價格,如果有一個第三者——老師或者政府,宣布馬克杯的平均價格,所有的人都根據這個平均價格進行交易,這樣的話,不就省了很多討價還價的過程嗎?同時也就不會出現定價過高或者過低,從而使得有買方或者賣方占便宜或者吃虧的情況。當這位老師這么說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反應非常快,馬上就跟我說:這老師說得不對。我說:是的,老師確實說得不對。老師錯在哪里?他錯在把因果關系搞反了。如果沒有每一宗具體的交易,沒有每一個馬克杯的成交價,你怎么能夠算出平均價?平均價是一個匯總的數字,是一個事后總結的數字。它是一個抽象的數字。而現實生活中,永遠是具體的情況、具體的案例發生在先。每一宗交易,你都要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下面進行,沒有了它就不會有匯總的數字。價格是每一個人發自他們內心,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最后達成的一個經濟行為。如果你不這樣去理解價格的成因的話,肯定會出問題。這個例子給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因為我確實看到,討論價格的人,拿價格說事兒的人,實在太多了,但是能夠真正明白價格的成因,重視價格,尊重每一宗具體交易的價格背后的成因的人很少,他們喜歡這個價格,覺得這個價格合理的時候,他們說他們支持價格,支持市場經濟,但他們覺得這個價格不合理,不喜歡這個價格的時候,他們就說這個價格不對,他們就說這種價格的形成機制要管一管。甚至是一些經濟學者討論價格的時候,其實忘記了價格真正的本源。他們以為價格是一個可以隨意控制的指標。當你喜歡它的時候,你說我尊重價格;但不喜歡它的時候,他就要去調這個價格。他不知道價格只是一個指標,只是一個信使,它只是反映事實的一個信號。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說如果控制不了溫度,那么就要去控制一下溫度計。但他們會說控制不了價格,就要去控制市場機制。
2.富人不能優先享受,人們就不會對價格作反應
人們對價格的作用,是愛恨交織的。人們喜歡價格能夠傳遞信息,能夠指導生產的作用,對于價格能夠分配財富的作用則總是有所保留。人們經常會說,有錢人先享受稀缺的資源,那窮人怎么辦?比方說,打不到車,我的解決方案是出租車應該漲價,大家的直覺反應是,那窮人怎么辦?有錢人可以先打到車,有錢人先可以做心臟搭橋手術,有錢人可以優先登機,有錢人可以上好的學校,有錢人可以先買房子,買大的房子,買好的地段的房子。這時候,你會問窮人該怎么辦?這樣的質問,真是擲地有聲,讓人不敢回答。但是你要倒過來想想,如果有錢的人不比窮人能夠享受任何更多的優先待遇,沒有任何的特權,那么他們為什么要折騰變成一個有錢人呢?他們為什么要去賺錢呢?那這個世界就不會有人努力,也不會有人奮發,也不會有人創新了。我們看價格的三個作用:
傳遞稀缺性;
指導生產;
指導分配。
因為能夠指導分配,因為有錢的人能夠先享受、能夠多享受,所以人們才會對價格信號作出反應。如果有錢的人不享受任何的優先待遇,那么他為什么要對價格信號作出反應呢?這時候整個價格體系就會癱瘓,就不能起作用了。
3.如何分餅,決定了餅能做多大
社會上還有一種說法挺動聽的:“我們既要把餅做大,同時也要把餅分勻。”這種說法有什么問題?這種說法誤解了做餅和分餅之間的邏輯關系。他以為可以先把餅做大,然后再把餅分勻。實際上,怎么分餅決定了這餅能做多大。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重新界定分餅的方式,從而決定了餅能做多大。中國30多年前的土地改革,實際上就是對農民說,你只要向政府交納一定的收成,剩下的都歸你。一旦剩下的都歸農民,那么他們的積極性就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所以過去同樣一塊土地,甚至不能把人養活,更不能把人養好,但今天,咱們的糧食太多了,不僅能把人養好,而且養得太好了,還能騰出一大片的土地,來滿足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需求。這是一個有形的土地的例子,就是關于土地,你怎么分餅會決定這個土地能長出多少糧食來。還有一個是無形的,關于知識產權的例子,那是美國著名的《拜杜法案(Bayh Dole Act )》。今天美國科技蓬勃發展,不是沒有原因的,它有它的制度根源。過去,美國政府也一直支持高校的科研活動,政府和高校的科學家之間,是一種簡單的雇傭關系。政府提供資助,科學家搞發明創造,最后去申請了專利,就算交差了。交差以后,科學家又去申請下一筆政府資助,又去搞新的發明創造,然后又是一個新的循環。這樣的結果,導致大量的科學發明躺在專利局里面,沒有轉化為商用和民用。最后,美國在1980年頒布了著名的《拜杜法案》,是由兩位參議員提出的,一個叫拜(Birch Bayh ),一個叫杜(Robert Dole ),兩個人的名字加起來叫《拜杜法案(Bayh Dole Act )》。這個拜杜法案的意思是說,政府過去資助的所有這些科研項目,其知識產權仍然歸政府所有,但是它的商業開發權,科學家或者科研機構可以選擇擁有,他們可以去開發,開發完了以后,收益歸這些機構。這就是一個新的分餅游戲。一旦有了這個分餅游戲,科學家搞科研的積極性就不一樣了,科學家搞科研的方向就不一樣了。這個《拜杜法案》帶來了今天美國科技的蓬勃發展。
課堂小結
要點:第一,我們對價格最地道的理解,是要理解價格的形成機制,價格永遠是由一宗一宗的具體交易、一個一個人的具體需求出發,來形成的一個綜合指標。我們不能把這個邏輯順序給搞混了。第二,價格的三個作用:傳遞需求的信號,指導生產以及指導分配,這三個作用里面,指導分配這個作用,獎懲的作用最重要。也就是說,如何分餅會決定餅能做多大。
課后思考
今天我留給你的思考題是,跟我們今天的主題倒過來,你再想想,到底有什么樣的商品,它確實是應該由政府進行價格指導的?
網友@淡淡清香
根據《價格法》第十八條的規定,政府對下列五類商品和服務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或政府定價:(1)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關系重大的極少數商品;(2)資源稀缺的少數商品價格;(3)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4)重要的公用事業價格;(5)重要的公益性服務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