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部名為《我的家里空無一物》,講得是名為麻衣的女主如何講“斷舍離”發揮到極致,以至于到了被人稱為變態的程度。
不得不承認,因為麻衣扔扔扔而變得空無一物的家的確看起來非常舒適,某種程度上來講,生活也因此變得更方便,但是就像麻衣朋友說的一樣,這也太沒有生活氣息了吧!!!更何況這世上有太多人會跟麻衣外婆一樣因為無法舍棄那些附著在物品上的感情而無法舍棄某些物品。人之所以有別于其它的動物,不是因為人擁有更高的智商,而是因為人擁有更豐富的情感。所以,即使我能夠做到,我也不會選擇成為麻衣這種人的。
而且呢,很多人之所以會把家里搞得亂七八糟,最大問題不是不知道怎么扔扔扔,而是總是控制不住買買買。比如我,作為一個從春末到初秋這段時間每周穿衣都幾乎不會重復的妹紙,某天整理衣柜的時候竟然還發現了壓箱底的新衣服。這并不是因為我的新衣服多得實在穿不過來,而是因為我有時候會沖動消費買一些當時覺得好看但是買回來后發現根本沒有合適場合穿的衣服。或者有時候只是因為單純地覺得既然已經出來逛街了那就一定要買點什么回去,然后就買了一件不怎么喜歡的東西,等拿回家后,自然也很可能是直接打入冷宮的下場。
比起追求極簡生活,想要攢錢的人更多。攢錢是想收集更多的錢,而追求極簡生活卻恰恰相反,是想舍棄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留下最重要最根本的東西。提到攢錢的方法,我們會想到開源節流,而且我們都明白,比起節流,開源才是更重要的。那么掉個頭來想,其實追求極簡生活也很簡單,那就是節源開流。清理掉那些沒有用的東西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控制住源頭,別讓增加的數量遠遠超出了你清理掉的數量。
但是控制源頭,并不說就要徹底斬斷欲望。人如果沒有了欲望,那也就失去了活著的動力,生活也變得毫無樂趣了。控制源頭,是要盡量確保你新添的每件東西都是你需要而且是你不曾擁有的。就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很喜歡買衣服,但是其實她買的很多衣服都很雷同,差別可能就是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長2厘米,那件衣服比這件衣服的顏色淺那么一丟丟。說真的,她要是不說,別人還總以為她穿得是同一件呢。像這種購物法,除非是壕到毫無人性,隔三差五的扔扔扔,否則是很難讓自己的衣柜內容保持精簡的吧。更何況,只是單純地勤扔東西的話,并算不上是真正的精簡主義者。所以,下次購物決定買單前,不如問問自己三個問題吧。第一個問題:我是否已經有類似的東西了?第二個問題:如果買了,我會常常使用它嗎?第三個問題:我是真的需要它嗎?從那次整理衣柜發現新衣服事件之后,我每次買買買之前都會問自己這三個問題。不能說我因為這三個問題就成功變成了個精簡主義者,但是的確在很程度上杜絕了我沖動消費的行為。當然,有時候也會出現沒法給出確切答案的狀況,比如,這件東西我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當無法確定的時候,我都會暫時放棄買下它。如果過了很長時間我都依然心心念念著那沒買下的東西,我通常都會跑回去買下來。但是如果過了一段時間我都已經忘記這一茬了,那也就說明我其實并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東西,也就沒有必要去買了。
控制源頭雖然很重要,但是開流也不能少,不然只有進沒有出,房子擠爆炸也是早晚的事了。那么提到開流的話,這部電視劇里倒是有不少方法可以學習。比如,逐步替代法:如果你有幾乎用不上但是又舍不得扔的碗,不如就拿這個碗去做你們家的貓食盤吧,然后把原來的那個貓食盤扔掉去。又比如,時間間隔距離法:當有些東西你因為總覺得有一天會用上所以一直不肯扔的時候,不如把這些東西收到一個寫著日期的收納盒去吧,然后看看你下次用它的時候是什么時間。如果你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都沒用過,足可以說明其實你根本不需要它(當然,季節性的物品除外)。其實說到底,極簡生活不過就是盡可能的讓你擁有的每件物品都可以長時間的發揮作用,如果不能的話,請不要把它買回家。如果已經買回了家,也不要因此舍不得扔掉它,還是盡早把它送到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