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歷史上封建社會發展比喻成一個拋物線的話,大唐王朝無疑是處于拋物線的頂端,而說到大唐王朝的鼎盛時期,那就非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了。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唐代詩人元稹的這首《行宮》,很清晰地描繪出玄宗皇帝的一生浮沉。而玄宗皇帝李隆基一生的境遇,也是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局一手爛牌,玄宗皇帝是如何打成了一手好牌的呢?而這好好的一手好牌,又如何被玄宗皇帝打得稀爛呢?
閻守誠、 吳宗國兩位老師的這本《盛唐之子—唐玄宗的成敗》,很詳細地描繪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他是如何從危機之中不斷成長;如何推出開元新政,讓大唐的國力達到頂峰;又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沒落,黯然退場的。
而看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唐玄宗一手造就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帝國內耗的過程。
唐帝國的衰敗,并不完全是玄宗后期驕奢淫逸造成的,也不僅僅是因為安史之亂造成的,更不會是一個女人(楊貴妃)導致的。
這種局面是各種勢力互相傾軋內耗而造成的,這種內耗持續了許多年,把一個強大的帝國,硬生生地給拖垮了。
文學與吏治之爭
開元初期,政局還不是很穩定,于是玄宗就啟用了以姚崇為首的一篇能臣干吏。這樣以來,朝廷政局迅速地被穩固下來,也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局面,而這部分人也大部分都屬于“吏治派”。
政局穩定之后,玄宗想著給自己歌功頌德,就開始啟用以張說為首的文學派。張說文筆好,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也是玄宗上位的“從龍之臣”,再加上玄宗本人也很喜歡文學,所以對張說也是特別寵幸。
吏治派的人認為文學派只會寫文章粉飾太平,靠阿諛奉承上位,沒有真才實學,很是看不起文學派。文學派的人則認為吏治派的人只會因循守舊,也是沒有真才實學。就這樣一來二去,就有文學與吏治之爭,當時文學派與吏治派,你方唱罷我登場,給大唐平添了不少內耗。
玄宗一方面需要吏治來整頓朝綱,另一方面也需要文學派來粉飾太平,給自己歌功頌德。再加上當時玄宗精明能干,對于這兩派之爭,還算是能把握得住,這兩派之爭也就沒有出現什么大亂子。
但是后來的一些事情,則是完全超出了玄宗的掌控。
相權之爭
說到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唐朝的李林甫絕對榜上有名,并且排名還不低。能在比較精明的玄宗手下,當了這么多年的宰相,足以說明李林甫有多“奸”。
李林甫是李家宗室出身,祖上是李淵的弟弟,或許因為這一點,才頗得玄宗信任吧。后來他和張九齡一起擔任宰相,玄宗當時已經有點獨斷專行的跡象了,對于張九齡反對他的一些決策很是不滿。李林甫看透了這一點,于是事事都順著玄宗的意思,很快便擠走了張九齡,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宰相生涯。
李林甫在擔任宰相期間,排除異己,迫害賢才,更主要的還是蔽塞言路,讓玄宗一直沉浸在國富民強的幻夢之中,沉迷于享樂。他還建議重用胡將,這也導致了安祿山等胡將的勢力越來越大,也算是間接地導致了“安史之亂”。
再加上后期他與大奸臣楊國忠的爭權奪利,這一系列的行為,直接導致了整個朝堂烏煙瘴氣,加上玄宗自己的昏庸和放縱,也慢慢的導致了國力衰退,政治腐朽。
當時看《長安十二時辰》時,看到里面玄宗欲“讓權于右相”,真的是詫異的不得了,以為這只是文學的夸大手法。沒想到歷史上真有此事,雖然這件事沒有進行下去,但看到劇中太子被他壓制得抬不起頭來,足以說明李林甫當時的權勢有多大了。
與此同時我也有點納悶,玄宗自己想要享樂,想找個人代理朝政,太子不是最好的人選嗎?為什么非要選擇作為外人的李林甫呢?說到這一點,就不得不提玄宗一朝最大的內耗了,那就是皇權之爭。
父與子之爭
說到皇權的更迭,大唐一朝是失敗的案例,最起碼玄宗之前的皇權更迭是失敗的,這些給玄宗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除掉自己的兄弟,逼著李淵當太上皇;之后就是武帝篡唐和韋后之亂,這兩件事都是玄宗親身經歷的;還有就是玄宗本人當太子的時候權勢太大,最后他爹唐睿宗也不得不讓位于他,自己乖乖地去當太上皇。
這些種種經歷,讓玄宗對太子防備很深,李林甫就是利用了玄宗的這種心理,一步步的對太子進行打壓(李林甫之前想要輔佐另一位皇子當太子)。而因為太子的事情,大量的文臣武將被誣陷,其中就有武將中的代表人物皇甫惟明和王忠嗣,這也直接導致了當時的將領之中,再也沒有人能壓制住安祿山等一眾胡將。
玄宗的這一系列操作,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而他最后的結局還是逃不掉當太上皇的宿命。安史之亂爆發后,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在平定安史之亂之后,把玄宗迎回長安,對于玄宗也是表面孝順,其實暗地里防備。玄宗跟昔日手下聚餐遙想當年,這些手下很快都被唐肅宗(當年的太子)外放,就連玄宗身邊的宮女太監也全部換走,玄宗的晚年算是比較悲涼的。
玄宗的成長經歷,注定了他對太子的防備,而他對太子的防備則成了帝國之中最大的內耗,白白的浪費了不少國力。
結語
這種國家內部的互相消耗與內斗,不是唐朝獨有的,歷史上所有的朝代都擺脫不了內斗的宿命:宋朝有新黨舊黨之爭,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而明朝的東林黨與其他黨派的爭斗,也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都說讀史使人明智,此話確實不假。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就因為內耗而衰落,何況是一個人呢?個人的內耗也是極其消耗精力的。
所以說一個人要想長足的進步,一定要先停止自己的內耗,停止胡思亂想,這樣才有精力去應付其他事情。困擾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停止精神內耗,方能活出別人羨慕的模樣。
(網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