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六年,似乎近兩年才會深刻反思自己到底是怎樣的妻子?是怎樣的媽媽?假設真的給自己評分,目前分數應該還是不及格吧!有時候想想為何有如此不合格的自己,其實就是生活太隨意(也就是亂),不夠精致,所以當什么都越來越亂的時候幸福指數也就降低了!
很多人覺得我們需要不斷地“累積”一些東西,等到了一定程度后,自然也會更加快樂幸福;但當你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什么都堆積在一起的時候,才會發現這無疑還是累贅,是囚禁我們的枷鎖。
想要幸福,就需要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要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邂逅書中的1%
推薦書中最精髓的幾句話送給的你:
1.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清空雜念。
2.所謂“斷舍離”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統統斷絕、舍棄,并切斷對它們的眷戀。
3.“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這些物品的關系”的過程。
4.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5.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
讓文字從心底流過
一、為什么要讀《斷舍離》?
斷舍離,看起來只不過是一個勁兒地扔掉沒用的東西而已,然而不可思議之處在于它會帶來行為的改觀。走上街,到處都充斥著無窮無盡的物品,我們是不是連“讓自己混亂的東西”都背在身上了呢?那為何不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
我們的生活就是由日常生活當中平凡瑣碎的家務事構成的。因此,想要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清爽的環境,神圣的空間,不就是重復做這些家務嗎?不需要閉上眼睛,也不需要靜靜打坐,只要坦然面對物品,就是坦然面對自己。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靈改變行動,而是行動帶來心靈的變化,只要有所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梢哉f,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生活中,人們在追求著自己的幸福。而許許多多的人有時卻不覺得自己有多幸福。細細想想,我們有時不難發現,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標準還是有一定的問題。其中,“多就是好”的念頭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幸福的理解。然而,“多”了就幸福了嗎?其實有許多人實現期待中的“多”目標后,依然不幸福。
其實,幸福是一個人主觀的感受。要幸福,就要學會整理自己的心情;要幸福,就要學會放棄;人生的種種苦惱,總混雜在我們對物品的執著中,要幸福,就要驅離要求更多的幸福欲求。
《斷舍離》一書中介紹了一種風靡日本的超級整理術——斷舍離,一種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術,通過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整理術。
書中介紹許多實用的家居整理方法,既讓我們認真思考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心理上解決內心的糾結;又教我們判斷必需之物與無用之物,從行動上實踐減去生活。這樣從丟棄東西的行為中了解自己現在真正需要的東西,不再買那些沒什么用的東西。
如果你可以“斷舍離”,那你就可以擁有一個舒適的家,你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開資,你的工作效率就會提高,你的人際關系就會更好,你更愛整潔也更愛自己,好運也隨之接連不斷。總之,呈現一個嶄新的世界,一個自信向上健康的自己,一個整潔的家,一個幸福的生活,處處充滿正能量。
二、什么是斷舍離?
所謂斷舍離,是一種整理術。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人生從此就提效30%。
三、只有了解個中奧妙,就能激發干勁。
—— 斷舍離究竟有怎樣的機制?
1.評判準則
從關系軸和時間軸看物品:主語是自己,不是物品;時間是當下;東西對自己有用,有必要。
2.任務
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這一切。通過篩選物品的行為,實現自我完善。
3.階段
初階階段:舍,刪選物品。
高級階段:斷,與物品交朋友。
最終目標:不用收拾;拋棄“住所”,改為“自在空間”
4.作用
與物品形成更好的關系,改變了與周圍人的關系;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
5.目標
將家里“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替換成“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讓整個社會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在斷舍離里,收拾是最重要的。收拾,是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舍、選擇的過程。其結果是: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只要認真地收拾下去,你自然會認真思考一番,考慮東西現在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做出正確的選擇。一旦形成這種三思而后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斷”的狀態,在“斷”與“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態。
為了保持好心情而收拾,當形成斷舍離的觀念就不會覺得收拾麻煩或者討厭了,因為當你身邊沒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時,自然會有一種神清氣爽的舒適感,你要做的是維持這種感覺不變,而你也愿意這么做,只有體驗過這種舒服的感覺,收拾也就沒有那么不情愿的。很多人覺得斷舍離之后,以前那種一提收拾就覺得討厭的心情全沒了,跟以前比,現在的自己真的有了180度的大轉彎。
斷舍離并非絕對要把以房間弄干凈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一般的整理收納術總是將著眼點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斷舍離是以不斷地循環代謝為前提,讓居住空間永遠保持著變動流轉的狀態。
通過以自我為核心,著眼于當下的取舍物品的工作,也就是通過看得見的世界里的行動,竟然令看不見的世界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要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判斷,人就必須要清楚了解自己。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顯示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斷出正確的自我形象。
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的東西,這種機制一旦運轉起來,看待自己的方式就從過去的減分法變成了加分法。在有所察覺之后,人就能漸漸地了解自己,逐漸喜歡上自己,并且越活越快活。要說斷舍離是從哪里開始入手的,其實就是從住所、職場等近距離的環境開始,讓自己變得快活。
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這一切。在最初階段,你要先分析自己到底被這些物品奪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過篩選物品的行為,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靠自己的判斷和行動就能做到。
在買東西的時候會反復思量,讓物品物盡其用,并且確保它能把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一直用到完。這就是斷舍離的最終階段。讓身邊的物品保持優勝劣汰的自然循環,既留下適度的量,又確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細選過的,那么就會將物品的丟棄程度降到最低。
動手實踐,意識也能獲得轉變,因為迷茫所以總不能把東西干脆利落地扔掉,身邊的東西仍然還有很多,很雜亂,也要想方設法與這種覺得可惜的想法做斗爭,反復堅持實施斷舍離。這樣判斷物品是否必須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慢慢地,人就不會再以可惜為借口,把用不著的東西留在身邊了。
我們總會為了冗余的物品而心煩不已,換句話說自己是物品的奴隸,只有物品減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部在自己的支配下,才能把你自己變為物品的主人,才能達到先有自己后有物品的狀態。
斷舍離正是一種磨礪感應能力的技術,過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煩不已,內在智慧就會變得遲鈍,所以必須通過行動讓它重回生機。而所謂行動,正是將家里“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成“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
東西要用才有價值:物品要用才有價值。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處于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
四、為什么人們不喜歡舍棄
人們之所以不喜歡舍棄東西,主要是:還能用呢,如果丟棄了多可惜?。ü澕s型);“不能隨便扔東西”的舊式教育觀念的影響(守教型);“說不定”“有一天”可能用得著(擔憂未來型);那些東西真的很貴的(吝財型);那是別人送的,代表著一份情誼(重情型);那是非常有意義的紀念品(執著過去型)。
東西多了,就擠占了我們的生活空間,讓我們的生活空間變得狹窄,空氣抑郁不通暢,也擠占了我們的內心,帶給我們的是孤獨寂寞甚至是自卑,我們就會被東西所羈絆,成為物品的奴隸。
一個家庭的運氣,可以從物理上看出來。也就是說可以從屋里灰塵的數量上看出人和家庭的整體運勢。只要斷舍離,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爛兒、垃圾、灰塵,就能消除停滯運和腐朽運,自然運勢也會有所提升。
人之所以會產生,說不定以后會用得上,必須扔掉,可又沒有行動,這樣的想法多半是源于對自己的不信任。如果當你遵守約定并去執行的話,能量水平也能上升,也就是說,疲勞轉化成了活力,人也因此變得精神熠熠了。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于遵守與自己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任資金。
要做的重大改變就是從減法方法轉向加分法。不值得信任的自己,是一直處于“今天也沒有做到,沒能遵守約定”這種減分的狀態,而如今要轉向“我今天做到了,我遵守了約定”這種替自己加分的角度,也就是轉成加分法。這樣的話,自我肯定感也會驟然增加?!敖裉炀桶堰@個放到網上去拍賣掉,今天又把這個送給會用他的朋友”這么想,并立即把這些想法付諸行動。你就會一點點的增加你的信用資金。從收拾物品上逐漸增加信用資金,也就不必再無謂地否定自己,最起碼這能讓你的心更放松,更健康。
由忽視和否定而來的能量?;旧?,讓房間亂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團亂,粗暴地隨便亂堆東西,就相當于賦予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過不了多久能感到不快的大腦回路也會變得麻痹起來。所以我們要常關注著物品與自己的關系。我們不僅忽視它,甚至還遺忘它,那么物品非但無法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且甚至連自身存在的價值都被否定了。
五、怎樣運用斷舍離?
1.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斷舍離的思考法則是以自我為軸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斷舍離的收拾,它不同于整理;斷舍離的收拾是“篩選出必需的物品”,是把不需要的東西丟出家門。不管是整理還是打掃,都只有在收拾好了之后才能順利地進行,掃除是需要順序的??墒窃谖覀內粘I町斨校3J菦]有收拾,也就是沒有篩選物品,物品數量龐大,絲毫沒有減少的情況下就開始整理。結果過了不久還是會恢復原樣,還是亂糟糟,沒法打掃。這種所謂經常的打掃和整理真是讓人痛苦極了,而且這種打掃通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會讓你有總把寶貴時間全部浪費在上面的感覺。
所以斷舍離,說到底就是想盡量避免干些麻煩事,因為不擅長收納,所以就削減物品,因為討厭打掃,所以就不在看得見的地方亂放東西,好讓自己輕松一點,換句話說我是想知道怎樣才能盡可能地不做掃除,才利用減法思考出斷舍離。
一個人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選擇出的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2.斷舍離實踐方法
徹底地篩選物品才是斷舍離的核心。在頭腦里進行整理時,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與物品的關系,然后就是當下這一時間軸,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聚焦于某一個場所,而要選擇場所,就得意識到時間。我今天能把多少時間花在斷舍離上呢?是半天,1小時還是15分鐘?從能用多少時間出發,找出今天想要斷舍離的場所,這樣的話效率更高,而且人也愿意付出努力。
大家都有一種感覺,就是用收拾房間必須得留出大塊的時間來才行,但斷舍離的觀點恰恰與之相反,根據此時此刻能擠出來的時間多少來計算場所,因此就算再忙也可以從今天開始斷舍離。假設說收拾好了一個抽屜,只要一打開那個抽屜很整齊,人就能自覺露出滿足的笑容,得到活力。如果能以這一小塊整齊的地方為突破口,得到激勵更愿意努力行動起來,那就太完美了,這也是提升動機的技巧。
考慮一下“我想通過斷舍離得到什么”,選擇進行斷舍離的最初場所,干勁就會隨之增加,而一旦這個場所得到了第一次突破,斷舍離的速度就會明顯加快。重視健康及安全,從生存的基本場所做起,吃飯睡覺,排泄的場所,比如廚房,臥室,廁所,浴室,洗臉臺等。
丟掉無用之物,只保留必須的、合適的和令人愉悅舒適的東西?!皝G棄”意味著“選擇”與“決斷”。斷舍離從扔東西開始;當你丟棄第一件東西,人生的轉變就開始了。
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在斷舍離里,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把它收拾整齊的欲望和心情,空出來的那三層空間就能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這也算是一種環境影響論,因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們就會想要把他們收拾整齊);看得見的收納空間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最低限度只能放一成東西。收納只是為容易拿出來。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位。
所謂收納術,基本上來說就是加法解決法,是把不斷增加增加再增加的東西都打包收起來,隨著物品越來越多,收納空間也跟著越來越多,需要不停地增設新的收納空間,然后物品繼續增多,如此連鎖循環。但在斷舍離的觀點看,花時間收納不需要的東西,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六、斷舍離帶來的變化
斷舍離帶給我們的這些變化:整理后的房間顯得寬敞、舒適了;手腳勤快了;干家務活認真細致了;無限制的奢侈浪費被杜絕;工作效率提高;易于實現期望的結果;人際關系得到改善;易于與他人達成心有靈犀心心相通;健康狀況也有所改善。
有不少書認為打掃與運氣有關,但其實確實是能通過打掃,連心靈及人際關系都一并整理了。就拿斷舍離來說,首先出現的是斷與舍這種自我肯定、恢復自信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里,人的觀念會不知不覺的發生變化。通過物品,確定自己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之后就能進化到下一個階段。接下來你會慢慢開始肯定、相信你自己。不僅是自己,就連整個世界都變得可信了,需要的東西只出現在他必要的時候。
住所里到處泛濫著不需要的東西的時候,也就是潛意識被堵塞的時候,家里就到處上鋪著小壓力。如果有東西讓你感到礙事,即便只是一瞬之間覺得礙事,也要在發現的當時就把它們一一擊破。斷舍離的優勢也在于,能夠把這種活在當下、立刻付諸行動的生活方式落實在日常的收拾房間上,以此達到最佳追求的狀態——心懷覺悟與勇氣的樂天派。
斷舍離通過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了心靈環境:利用物品不斷提升自己,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最終徹底脫離“沒法收拾的自己”!斷舍離使自己認識了自己,解放了自己被囚的心靈(物表心聲,物控心境),使自己更加愛惜自己。
本來就是一個生活有點亂糟糟,邋遢遢的人,很多朋友來家里做客都會側面去反映出家里的“亂”,其實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狀態,但一直無從下手,看了這本書才明白為何自己無從下手。斷舍離的理念很好,但最主要還是在于個人的執行力跟行動力,希望在以后的家庭經營當中自己能慢慢改變,越做越好,并且能一直保持斷舍離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