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用類書籍高效閱讀的七條建議”,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雞湯的味道,但是此篇文章要聊的都是我自己的經(jīng)驗。我自己一直在堅持讀書,讀書是我覺得最快速的了解一個領域的方式,但是很多人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比如小時候被逼著讀書,長大后可能處于逆反完全不碰書了。但就像我一直說的那樣,讀書可以只是一個愛好,和其他的,比如看電影、美食、攝影、旅行、跑步等都是一種愛好,沒有高下之分,一輩子不讀書仍能過的好的人多的是,我碰巧喜歡看書,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我覺得讀書能夠讓我們少走一些路,而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在讀書上幫大家少走一些彎路。
我開始大量買書是在上了大學后,有錢就買書,家里堆滿了各種亂七八糟的書。但書多了之后就總是會遇到一個問題,很多人也會問你:這些書你都讀了嗎?一開始的時候我還可以自信的說:那是自然。但尤其是這幾年,眼見買的書越來越多,讀過的越來越少。所以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更有效的來讀書??
所以這篇文章的主題很簡單:如何更高效的閱讀致用類書籍。所謂致用類書籍是排除了文史哲方面的經(jīng)典書籍(這類書籍我以后用另外一篇文章來談),類似于一些社科方面、經(jīng)濟管理方面、心理學方面的暢銷書。我知道,很多人也曾經(jīng)遇到過跟我一樣的困惑:買了那么多書,如何才能夠讀完?我曾經(jīng)采訪過很多我的朋友和課程上面的學員,他們在讀書上的困擾倒不是有書讀不完,而是沒有時間來讀書,天天各種視頻、碎片化信息占據(jù)著我們的大部分業(yè)余時間,哪來的時間去讀書啊;還有就是很多人知道要多讀書,但就是記不住書上的內(nèi)容。在我的理解中,讀書的意義不在于記住。可能為了學習考試,你讀書需要背誦很多知識性的東西,但那其實不是真正的讀書。對于我,讀書是滿足我好奇心的一種手段,幫助我認識這個世界:哦,原來還可以這樣。其次,讀書確實有技巧。像任何愛好一樣,當?shù)揭欢ǔ潭群螅Y深玩家和新手看待某件事情肯定是不一樣的,有一個資深玩家?guī)е率滞妫敲磿屝率稚僮吆芏鄰澛贰?/p>
我從大一開始,每年基本上保持100本的讀書量,畢業(yè)工作后,基本上能夠保持在150本的讀書量。后來我為了解決“如何提高讀書效率”這個問題,在一年前我用一個月的時間閱讀了關于“如何提高讀書效率”這個領域的我能夠找到的30本書籍,這些書籍有美國人寫的、英國人寫的、日本人寫的,以及中國人寫的,我從這些書中找到了一些共性的地方,總結出七條建議,他們幫助我提高了讀書效率。?
第一個建議是“一天讀一本書”。很多人會覺得一天讀一本書很不可思議,大家可能存在兩個疑問:我沒有這么多時間來讀書;我讀了也記不住。我們先來算一筆賬,假設你每天只讀5分鐘書的話,一年能讀多少本書?
1秒鐘差不多能讀10個字,1分鐘就是600字,5分鐘就是3000字,10天就是3萬字,差不多半個月可以讀完一本5萬字左右的書,一年可以讀24本。如果你能夠每天拿出一個小時讀書的話,這個數(shù)字就是24的12倍,288本,除去節(jié)假日,差不多就是一天一本的節(jié)奏。但你不能一上來就逼著自己每天讀1個小時的書,我建議從每天5分鐘開始買入后到10分鐘,然后到30分鐘,當你養(yǎng)成習慣之后堅持下來就不難了。
我為什么推薦大家多讀書呢?質變的前提是量變,當你讀完1000本書后,你看事情的角度和只讀過20本書的完全是不一樣的。讀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知識和見識的增加的過程,你讀的越多,以后就會讀的越輕松,速度也會越快。如果可以的話,集中精力去讀自己想讀的領域至少50本書,這樣你就能相當高效率地積累起該領域的相關知識。
我現(xiàn)在讀書基本上是3本書同時在讀,身上同時帶著三本不同類型的書,比如小說看累了,就換社科類,社科類讀累了就換心理學類,這樣基本上可以保持3天讀完3本書。
那可能你會問,我怎么樣才能在1個小時內(nèi)讀完一本書呢?
我給到大家的第二個建議就是?
什么叫做“檢視閱讀”呢?它有點類似于快速閱讀,它的核心是“讀完比理解更重要”。因為有很多書的內(nèi)容在你不掌握整體框架的情況下需要你花大量的時間才能夠理解的,這個時間成本大部分人是花不起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反而會造成你對書的畏難心理。
檢視閱讀是一種訓練有素的快速閱讀,但它不只是因為你讀的速度快-雖然你真的讀的很快-而是因為在檢視閱讀中,你只讀書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讀不同的書的。無論什么書,在無關緊要的間隙部分就可以讀快一點,而一本好書,總會包含一些比較困難,應該慢慢閱讀的內(nèi)容。
為了訓練檢視閱讀,我們要介紹兩個概念,一個是跳讀,一個是略讀。所謂跳讀是眼睛為了尋找大腦所需特定信息而對材料所作的掃視,它是一個比略讀簡單的過程,比如在字典中查一個單詞就是最簡單的跳讀。跳讀是一種自然技能,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跳讀,比如閱讀公眾號的文章,我基本上都是找一些關鍵詞來讀,跳讀是一種能夠在實踐中快速發(fā)展的技能;略讀比跳讀復雜,演講看著閱讀材料上某個預選的部分,以期獲得對所讀材料整體性的理解。略讀的基本目標是建立一個基礎結構,從而使“磚和水泥”可附著于其上。
在掌握了上面兩個概念之后,來介紹一般檢視閱讀的四個步驟。
1.?仔細閱讀序言和目錄。書籍最初部分的閱讀方式可決定閱讀速度的90%,先瀏覽序言,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本書,如果覺得不對,便可棄之不讀;猶豫不決的時候看目錄,閱讀目錄可以把握全書的整體框架和論述的推進過程,這是作者和編者精心構想的最佳結構序次,僅僅把握整體框架就會讓你受益匪淺。
2.?僅讀開頭和結尾的5行。通過目錄內(nèi)容決定跳讀單位,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難以決定是否跳讀的章節(jié),只讀最初5行和最后5行。通過確認開頭和結尾的5行內(nèi)容,就能夠判斷自己是否需要閱讀這一單元。如果發(fā)現(xiàn)很重要,就返回開頭認真閱讀。
3.?確定了關鍵詞之后再閱讀。翻開書之前,想清楚我究竟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確定閱讀關鍵詞,文中的重要部分和不重要部分就確定了;如果閱讀關鍵詞的部分不能完全理解其內(nèi)容,那么可以倒退幾頁開始閱讀。如何確定關鍵詞有一種方式就是黑體字閱讀法,大多是商業(yè)書籍都會在作者想要著重表達的位置用“黑體字”進行強調。
4.?使用多種閱讀節(jié)奏閱讀。找到自己的閱讀節(jié)奏,如果用一個節(jié)奏的話,會感覺到時間非常的慢。?
那么如果使用上面的檢視閱讀方式,能夠收獲多少書中的內(nèi)容呢?我見過最多的有兩種讀書人,一種就是逐行閱讀,只要是書上出現(xiàn)的文字,他恨不得都讀一遍,最后還跟人抱怨說記不住-怎么可能記得住,他們認為“閱讀”就是要一字一句地進行理解,并記住這些內(nèi)容;還有一種就是雖然能夠快速瀏覽文字,但是這些文字卻不能記在頭腦中。
在這里,我們要打破一個常規(guī)的認知:我覺得一本書并不需要全部理解,甚至不需要全部讀完。從我自身閱讀經(jīng)驗來說,一本書的重要內(nèi)容只占整本書的20%,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也就是說如果一本200頁的書,其中只有8頁是最核心的,因為,這8頁內(nèi)容就變得十分關鍵,而其余部分完全可以不讀,忘了也罷,與其全部讀完卻記不住書里到底講了什么,還不如最開始就找出書中最核心的4%去“集中火力”,這樣取得效果要好得多。
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也有相當多的知識是你不需要學習的,讀的越多,不見得用得越多,價值多少跟讀得多少沒有關系,讀的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運用,只要你將讀得書在工作中用上一丁點兒,圖書給你創(chuàng)造得價值就已經(jīng)遠遠超過書價。
我給到的第三條建議是“不需全讀”,一是一本書不一定要讀完,二是不需要理解一本書里面所有內(nèi)容。
我記得我初高中的時候讀過很多名著,尤其是在被窩里偷看《紅與黑》、《傲慢與偏見》這些書,現(xiàn)在想起來還心慌慌,那時候并不知道讀這些書的目的是什么,只是老師或者家長讓我讀,說這些東西好,但讀完了,那時也挺難理解他們好在哪里,或者對于我有什么幫助。后來長大了之后再回憶以前讀過的滿足,覺得自己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生活,書中都有。有很多人會告訴你,讀書的首要前提是你要知道為什么去讀?但我的想法是,你得先多讀,書讀了之后你才開始慢慢理解自己讀書的目的什么,所以前面三條“一天一本”“檢視閱讀”“不需全讀”其實就是幫助我跨過多讀這道坎的三個幫手。
但如果只停留在多讀階段的話,還是只停留在表面。如果把閱讀分為“用眼睛看”和“用頭腦思考”兩部分的話,多讀只是“用眼睛看”。我們對于目光所及的事物,都會進行下意識的判斷,有的人快,有的人慢。但在我們獲取文字傳達的信息后,再結合自己過去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進行思考,從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這叫做“用頭腦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閱讀的形式有以下分類:?
眼睛看的快,腦筋思考的快叫做速讀,重視閱讀的速度和理解度;眼睛看的快,腦子思考的緩慢叫做泛讀,重視多領域、多數(shù)量的閱讀;眼睛看的慢,頭腦思考的快是通讀,一字一句認認真真的閱讀;而眼睛看的慢,頭腦思考的慢是精讀,標準是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一本書的內(nèi)容。大家可以對照自己的閱讀來看看自己一般是什么樣的方法,這四種方式其實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用在不同的情境之下。
“學習”,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不斷地重復積累,甚至嘗試各種不同方法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和記憶,放在閱讀上來說,就是在第一遍閱讀時,要減少我們的“需求”,并且通過嘗試不同的閱讀方式,來增進我們對書中內(nèi)容的理解和記憶。不要想著從“通讀”一下子就過渡到“熟讀、精讀”狀態(tài),而是先對整本書有一個總體把握,然后再深入了解。當我們渡過階段之后,我們就要思考那個最重要的問題: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大家可以去自己的書架上看看,有哪些書你買下來之后沒讀完的,想一想,當初是為什么才買下的?你為什么想讀它?一般“致用類”書籍更需要我們帶著“目的”去閱讀,不要在閱讀過程中忘了自己的目的,帶著主動意識去閱讀,會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獲。
一讀書的目的會有幾大類,一個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比如你需要學習談判技巧,你會去挑一些跟談判有關的書籍來讀;其次是為了獲得樂趣,比如讀一些小說或者有意思的社科書籍,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得到很大的滿足感。如果一本書既不能幫你解決某個問題,也不能讓你獲得愉悅的話,我建議還是不要讀了。反過來,當你明確了讀某本書的目的的話,就沒有所謂的爛書之說了:只要能夠滿足我的部分目的,我就沒有白讀。在讀的時候最好邊讀邊提問:這部分跟我的目的有沒有關系?是怎么樣產(chǎn)生關系的?如果沒有一個特定的目的,但就想讀這本書的話,你可以假設“要將現(xiàn)在所讀的內(nèi)容明天介紹給某人聽”,要對別人介紹,就必須很好的把握內(nèi)容,并對內(nèi)容進行整理。
如果你把你的目的設置以“行動導向”的會更好。?
當你通過檢視閱讀挑選出一部分想要更加深入的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的建議是以“行動導向”方式來閱讀,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個是你的目的是要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你能夠從書中得到指引;其次是你在閱讀中要有行為作為輔導,而不只是大腦的運動。在這里給大家提供一些標準:
1、用最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我做過這樣的練習,用三句話說清楚這本書講的是什么,然后把這三句話擴展成一個5分鐘的講稿講出來,能夠讓一個沒聽懂的人聽懂你在講什么。
2、按照順序和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后,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簡單來說就是找出整篇文章的骨架,如果一個邏輯清楚的作者,你可以從他的目錄看出來整本書的骨架是什么,這其實也是我自己挑書的一個標準,我會去看他的目錄,如果目錄一看就是拼湊,沒有經(jīng)過思考的,我基本上不會繼續(xù)讀這本書的。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列出綱要是你自己的綱要,作者的目錄最多是個參考,你需要把你自己認為的重要的內(nèi)容列出來,否則只是作者的。
3、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一本使是未了解決一個問題的,一般在前言或者前幾張作者就會很明確的告知讀者,這本書要解決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整本書的主題,也是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一直關注的:他是怎么來分析這個問題的、他是如何慢慢搭建自己的解決的思路的...如果能夠讀到這個層次,你會有和作者心有靈犀的感覺。
4、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跟上面的那條是一體的,也是理解整本書的的必經(jīng)之路,在結構上來看明白作者是如何論證的。這條我覺得是最難,相當于你要去拆解他的招數(shù),而這個招數(shù)一般是在內(nèi)容之后的,你先得對內(nèi)容有足夠得理解,才能夠進到分析結構得這一步。
5、確定作者已經(jīng)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條在很多書籍里面其實是沒有的,但卻是一個專業(yè)的研究者在書中必須要涉及的部分。
6、除非你已經(jīng)完成了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若做出專業(yè)的評論必須要有足夠的知識基礎,如果書的內(nèi)容和結構沒懂的話,還是必要妄下評論。
7、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qū)別得出真正的知識和個人觀點的不同。大部分我們做出的其實是個人觀點,因為我們沒有一個知識體系的支撐,要從真正知識的角度去評論,你還需要有一個互相照應的知識體系。
當然,這7條并不是你每次在做分析閱讀都要按章辦事,它們是你的參考標準,在前期練習的時候對照著看能不能達到標準,或者在你覺得讀完一本書后,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本書在談些什么?
2、 這本書想要解決什么問題?作者是如何解決的?
3、 我如何向別人描述這本書??
明確目的和行動導向是進階讀書的非常重要的兩個步驟,當我們開始習慣讀一本書之前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入進階讀書中最高級的部分了-主題閱讀。所謂主題閱讀就是針對同一個主題閱讀的書籍,徹底閱讀,如果你想知道某個領域的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主題閱讀,而主題閱讀最好的場所其實是圖書館,圖書館里面書籍的擺放方式就是按照主題來放的。
我在去年10月份的時候,為了解決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就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主題閱讀。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高效閱讀致用類書籍,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我從大概200本書籍里面挑出了23本,這些書中有歐洲人寫的、美國人寫的、日本人寫的;有暢銷書,有再版了很多次的經(jīng)典,也有一些很唬人的,但都和我的目的有關。我每天讀一本書,從這本書里面提煉出可以解決我的問題的9條建議,然后再把這些建議用在我下一本書的閱讀里面。通過這樣集中式的主題閱讀,我基本上了解了這個領域內(nèi)關于讀書技巧方面的內(nèi)容,以后再讀類似的書我只需要讀哪些新的東西,同時我不斷的用我學到的方法到其他主題的書籍的閱讀上去。
主題閱讀其實是研究生做研究用到的方法,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通過同一主題書籍的交叉閱讀來碰撞出一些新的想法出來,那么這個新的想法就會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所以,如果可以的話,你不妨來一次你的領域內(nèi)的主題閱讀,我相信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我在做這個主題閱讀的時候還做了另外一件事情。讀書其實本質上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僅僅做輸入的動作,很多內(nèi)容其實是記不住的,所以我做了一個輸出的動作:每讀完一本書我都會寫一篇至少一千字的文章。?
當你不是漫無邊際的讀書時,而是要輸出內(nèi)容時,你的讀書效率會大增。書中的信息經(jīng)過提煉,用自己的話重新說一遍,用概念的方式留存下來,然后鏈接自己的經(jīng)驗,提煉出來的概念其實不是最終想要的,最重要的是和我們自身產(chǎn)生關聯(lián),加上我們自己的標簽和說明,最終為我們所用。最后,通過拆解提煉后的內(nèi)容,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內(nèi)容。
而千字文是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比較好的一種方式,我采用的結構其實就是四步,首先會介紹以下書的背景知識,比如作者,版次等,然后開門見山告訴讀者我要寫一個什么主題,圍繞著這個主題要討論哪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作者是怎么思考的,以及我是如何思考的,最后收尾。這樣的一千字搖身一變用聲音說出來的話其實就是一個5分鐘的微講座。我就是用了三個我提煉過的在高效閱讀中比較重要的概念:多讀-目的-輸出來搭建7個建議。每個建議又可以擴散成一個至少5分鐘的微課,而每個5分鐘其實是至少23本相關主題書籍總結而來的,而這23本書籍其實又來自至少200本大的書庫中。
所以以上就是我的完整的閱讀過程。
我曾經(jīng)讀過一本非常有趣的書,金克木先生的一本雜文集,叫做《書讀完了》,在書里面同名文章里,他講了一個故事:
陳寅恪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夏老先生說,你能讀外國書,太好了,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要知道,陳寅恪是一個自小就讀古書的人,他聽了夏曾佑的話,非常吃驚,說這不可能,浩如煙海的古書怎么讀的完。后來又過了很多年,陳寅恪才體會到這句話,覺得中國書就那么幾十種,是讀得完的。
書讀完了的意思其實并不是把所有書都讀完了,而是把經(jīng)典都讀完了,經(jīng)典就那么多,其他的書籍都說經(jīng)典的注釋而已。
所以在最后,我想跳開關于致用類書籍的閱讀,談一談關于對經(jīng)典的文學、哲學等書籍的閱讀。
我們很少有人能夠像夏老先生那樣上來就讀經(jīng)典,厲害如陳寅恪也是許多年之后讀了那么多書之后才領悟到什么叫做書讀完了。所以我覺得解讀的、注釋的書也應該讀一些,但不能一直讀,最終我們?nèi)匀灰貧w到經(jīng)典,就像我最近在讀的希臘神話方面的書籍,我是受我的老師的啟發(fā),開始讀希臘神話故事。因為西方的文學傳統(tǒng)回歸到源頭是《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伊利亞特講的就是打了十年的特洛伊戰(zhàn)爭,奧德賽講的是特洛伊戰(zhàn)爭中希臘聯(lián)軍一方的一個國王奧德修斯打完戰(zhàn)回家的過程,這次返程又是一個十年。
在讀完荷馬史詩后,我對希臘神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開始研究希臘神話故事,當我讀完了希臘神話故事我順藤摸瓜就讀到了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埃涅阿斯是特洛伊戰(zhàn)爭中的特洛伊一方的一個戰(zhàn)將,在特洛伊戰(zhàn)敗后他帶著剩余的特洛伊人到達了今天的意大利,建立了羅馬城的雛形,而歷史也從希臘轉移到了羅馬的時代。在讀完了上面這些書后我發(fā)現(xiàn)我讀得懂但丁的《神曲》了,以為《神曲》里面但丁在地獄的導游邊是維吉爾。由此我也寫了20篇左右的希臘神話相關的千字文,在此基礎之上,我嘗試著做了一個1個小時的講座。
經(jīng)典的書當然不能全部用上面講的那些方法,經(jīng)典的書需要一輩子反復讀的,常翻常新,如果用類似于檢視閱讀這樣快速閱讀的話會失去很多,所以對于經(jīng)典書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次我們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