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到底難不難?
有沒有捷徑?
答案是“沒有”
寫作確實是一件十分艱辛的事情。需要有恒心,有毅力,更需要在遇到困境時,永不言棄的精神。
一代文學巨匠曹雪芹曾在《紅樓夢》的前頁寫下四句詩:
? ? ? ?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 ? ? ?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透過這二十個字,可以看到曹雪芹在創作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
如今,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好多人開始加入到寫作的行列。有不少人報名參加了好多的寫作課。
對于這種學習的態度值得贊揚,但對于課程的期許不必太高。
因為這類課程只能提供給我們寫作的方法、文章的結構、發布的渠道,授課者個人的經驗總結。
但決不可能通過參加一系列的課程,就能在寫作上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畢竟,高質量的寫作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深入的觀察,反復的推敲才能得以實現。
雖然有人會說很多爆文都是有套路可尋的。但是爆文終究是爆文。絕大多數的爆文都是根據某一時段的熱點寫成的。
等熱點一過,很少再有人提及,更談不上日后能否把這樣的文字變成鉛字。
只有真正的佳作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這一點,就連寫作的天才都不例外。
如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在人們心中,他好像是天生奇才,寫起詩來一揮而就。
其實不然。剛開始,李白讀《文選》(南朝梁蕭統選編),讀后就模仿這本書中的作品,一篇一篇地擬作。做完后,不滿意,就把文稿都燒了。
據相關文獻記載,他一共擬作了三次,燒了三次。
從中可以看到,天才的寫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寫出文質兼美的作品,就需要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通過大量的閱讀與學習,方可有所建樹。
反觀當下,很多人對于文學創作的態度正變得越來越急躁。
拿得出手的作品越來越少,抄襲的質疑卻越來越多。
一本書從創作到出版,有時只需零星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完成。不談內容是否新穎,見解是否獨到,就光別字,錯字,語句是否通順都很成問題。
對比古代那些文人墨客,為了推敲一個詞,證實一個句子,都會輾轉反側,整夜難眠。有的不惜竭盡所有,乃至是生命。
如唐朝的大詩人賈島為了那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反復琢磨良久,才最終決定用“敲”而非“推”。
又如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學家、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光,為了寫《資治通鑒》這部巨著,和他的助手及兒子司馬康等,廢寢忘食,夜以繼日,閱覽了幾千卷史書,研讀了幾百位史學家的專著,并一一加以核實。用他自己的話說“殫精竭慮,窮竭所有,氣力不足,繼之以夜……平日精力,盡于此書。”
像賈島、司馬光這種對待文學的態度,真的讓人肅然起敬。
作為一個寫作愛好者,我們應保持一顆平常心,少一份急躁與功利,多閱讀并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
在創作中,當文思有所枯竭時,多出去走一走,看看這個大千世界。和野草握個手,和小花合個影,把心靈放空。
再去觀察體驗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生活,這樣才會有靈感,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有血有肉,才會走進讀者的內心。
魯迅先生曾說過:“不要看了就寫,觀察了又觀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創造出它的生命力來。”
我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也同樣送給和我一樣的寫作小白。
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深入的學習,認真的觀察,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寫作的領域獲得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