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身邊的人好像都在學習復盤,雖然這本書沒在自己上半年的讀書計劃沒,但還是果斷決定立刻開啟,這也是自己上篇文章提到的“三行而后思”的踐行吧!看完前幾個章節后昨天正好有一個重要疑難案件的研討,睡前抓緊時間進行復盤。雖然書沒看完,不過第一次復盤還是給了我很多驚喜和收獲。
復盤也是一種解碼
? ? ? ? 記得《精進》里在介紹“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時提到過“通過解碼,深入事物的深層”。解碼是對信息的探究、延展、轉化和運用,而復盤是對過去做過的事情的重新演練,是對過去思維和行為的回顧、反思、探究,最后實現能力的提升。這樣看來,其實二者在本質上一致的。
? ? ? ? 再說《精進》中提到跟解碼密切相關的學習工具之一是“學會對自己提問”,帶著問題有目標地學習,調用已有的知識,將學到的新知識整合進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解答和應用實現新舊知識的融合。復盤的每個步驟都包含有目標的提問,回顧目標是什么,結果如何,如何發展的……反思目標與結果差距原因,預測與實際差別原因……探究當初思考中是否有死角,是不是有未考慮的必要因素,是不是加入不必要的條件……最后從中獲得的可以修正的思考方式是什么,以后可以怎么做。所以從這個方面看,兩者也是有共同之處。
第一次復盤的收獲
? ? ? ? 昨天晚上對下午的研討過程進行了復盤,因為《復盤》這本書我也只是看了前幾章,加上之前閱讀過的文章,嘗試著做了一次復盤。
? ? ? ? ?通過在腦中回憶研討之前的準備和研討的過程盡量還原當時場景(情景再現),雖然事隔幾個小時,但是回憶的時候還是發現大量的細節已經回憶不起來了,好在幾個重要的轉折點記得比較清楚,可見這大腦多會“偷懶”。在簡單書寫了情景以后,開始反思現在的情況和當初決定的差別,原因是什么,之前思考的前提是什么,希望解決的問題和實現的目標是什么。
? ? ? ? 最后結果還是比較理想的,反思原因有:1.提前溝通充分,與領導、業務部門都有比較深入的討論; 2.深入研究案情,提煉出幾個關鍵問題,畫出關系圖,搜集相關的政策依據;3.擬訂兩個解決思路。
? ? ? ? ?回顧和反思以后, 探究案例研討可以遵循的規律:1.站在法官的角度,也就是中立的立場全面審查案件;2.對于引用的政策法規依據,以一個外行人的視角解讀文字含義;3.對于訴求,分層次解剖爭議焦點;4.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模擬演練庭審過程。
? ? ? ?對于我自己提升的能力體現在答辯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應對策略,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
? ? ? ? 整個復盤其實只用了晚上大概半個小時的時間,今天又稍微做了回顧和梳理,在這之前我只把這次當做閱讀《復盤》這本書的練習和試驗,沒有想過會有什么收獲,畢竟書沒讀完,理論不了解,程序也不熟悉,但是真的可以說是“萬萬沒想到”,最后竟然總結出這么多寶貴的能用的“知識”,重點在于這些是我自己提煉的,融入了我自己的思考過程,最后受益的是我自己。
突破強盜邏輯
? ? ? ?在整個復盤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強盜邏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思維。比如:業務部門提出“聘書不代表勞動關系,也就沒有社保,自然不能按照原告訴求審批”,我不自覺地就去找聘書與勞動關系和社保的關系,但是事實是原告訴求跟勞動關系真的有關系嗎?不是的,這個要去論證,直接關系在訴求與聘書之間,所以前提不自然成立。因為對方是權威部門,所以我每次都是很痛苦地掙扎著不被帶入這種前提。
? ? ? “強盜邏輯就是那些說理說不過,于是就破壞游戲規則的邏輯。”我們平時經常被強盜邏輯給忽悠了,比如說“大家都怎樣怎樣,所以我也應該怎樣怎樣”,或者某某國某某專家說的理論,所以怎樣怎樣。其實這個前提真偽我們都不曾辨析,后面的結論就更不信了。
? ? ? ? 強盜邏輯說到底還是與自己的思維上限有關系,除了信息量,還有思考方式都會限制思考能力,最后在自己以為正確的前提條件下判斷。生活我經常訴諸權威,多年的傳統教育習慣了囫圇吞棗,知識恐慌也曾經讓我拼命地不加分辨的瀏覽所有能獲得的知識,到最后發現完全無效。沒有目標所以沒有方向,沒有方法就沒有工具,沒有思考就變成機器人了。所以突破強盜邏輯必須不斷升級認知系統,打破元認知體系,將有效學習變成一種習慣。
? ? ? ? ?過于如何學習以后再另寫文章記錄。
參考書目:《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 ? ? ?
? ? ? ? ? ? ? ? ? ? ? ?《復盤:對過去的事情做思維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