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聽了樊登老師講解的《考試腦科學》這本書,聽完后受益匪淺,特別想推薦給大家,尤其是家有考生的朋友們,讓家長和孩子們都能從科學的角度,認知記憶的規律,學會科學用腦,掌握切實可行的記憶提升法。
本書作者池谷裕二,日本東京大學藥學系研究科教授,腦科學研究者。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給我們解析記憶原理和高效記憶法,你會不再 糾結為什么自己老記不住東西,因為記不住東西的人,不止你一個,還有,大腦的設置本來就是用來遺忘,所以記不住才是常態。
由于電子書還沒有上架,我從樊登老師講解的音頻中整理了20條重要的記憶建議,分享給大家:
1、合理設定目標:達成目標所帶來的成就感會適當地刺激人腦中名為A10的神經,讓我們產生快樂的情緒。合理設定目標能使我們在長時間內一次又一次獲得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習熱情。
2、結合海馬體的性質,建議的復習時間:
第一次復習:學習后的第2天
第二次復習:第一次復習1周后
第三次復習:第二次復習2周后
第四次復習:第三次復習一個月后
3、紅色的環境不利于記憶。
4、復習的時候就看之前看過的內容,不要學習新的內容。比如參考書,就選定一本就可以了,不要復習的時候又重新選定一本。
5、輸出比輸入更重要,因此學會了之后不如盡可能的調用它。
6、LTP(long-term potentiation)現象是一種神經元聯系增強的現象,這只能通過復習來達成。壓力會減弱LTP現象從而減弱記憶能力。
7、θ波是由好奇心激發出來的,這種波能夠增強LTP現象,即減少復習次數卻不減記憶效果。因此,培養對所學的好奇心或興趣能夠增強記憶。
8、莫扎特效應:聽了莫扎特效應音樂后,能讓人變聰明。莫扎特效應音樂能夠通過令人愉快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協調人的左腦和右腦,這正是產生該效應的關鍵所在。
9、我們受到的教育越多,好奇心就越強。如果我們經常把“好無聊啊”這句話掛在嘴邊,相當于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一個無知的人。學習也是如此,即使剛開始時感到無聊,也請大家稍做忍耐,堅持學習下去,只要堅持住就一定能發現學習的有趣之處。到那時,我們都腦中自然就好出現θ波了。
10、睡覺前非常適合學習那些需要記憶的科目,如地理,歷史或者背誦英語單詞。上午可以說是人在一天之中最清醒的時間,用來學習對邏輯思維能力能力要求比較高的科目比較好,如數學,語文,物理,化學等。
11、根據獅子記憶法,飯前處于饑餓狀態,更適合學習。當肚子餓的時候,我們的胃會分泌出一種名為食欲刺激激素的饑餓激素。這種饑餓激素能隨血液循環進入海馬體,促使海馬體神經元產生LTP。
12、根據獅子記憶法,“來回走動”更容易記住記憶內容。來回走動時,海馬體會自動產生?波,這樣一來,記憶力也得到提高。可以說,“走動”是提高記憶力的開關。
13、根據獅子記憶法,在溫度略低的房間里學習可以提高效率。夏天在空調冷氣較強的房間,冬天在暖氣不太充足的房間里學習比較好。因為較高的室溫不僅會減弱人的危機感,還會影響腦的血液循環,從而降低我們的思考能力。
14、如果在就決定要午睡,那么應該在午睡前的這段時間內抓緊學習。不管午睡還是晚上睡眠,只要是睡眠都有助于整理雜亂無章的知識,提高記憶“質量”。
15、學習的三要素:不畏失敗的毅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樂觀的性格。
16、記憶的東西越多,腦就越靈光。和使用時間越長越容易出故障的計算機不同,腦是一種越使用性能就越好的神奇的學習裝置。
17、葡萄糖可以活躍腦,蛋白質、脂肪不如糖類。所以如果要考試,不如吃得簡單清淡,不要大魚大肉。
18、人具有學習的遷移能力,所以如果有感興趣的科目不妨先去把這個科目學好,然后把學習的經驗遷移到其他科目上來。同時,對原先的科目掌握程度越好,那么之后的遷移效果也就越好。
19、經驗記憶相比于知識記憶更容易被回想起來,這是因為經驗記憶是立體的記憶,一個知識點與另一個知識點相互聯系著。因此,諧音記憶法是一個好用的記憶方法。
20、人剛出生的時候只有方法記憶、之后是知識記憶和方法記憶都比較好,知識記憶大概在初中中考的時候逐漸衰退,所以初高中所要用的學習方法是不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