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北京昌平區回龍觀鎮的一個小村子里,手機信號被鱗次櫛比的小樓房一層一層削弱,在這兒,如果沒有網線,基本就與世隔絕了。
唯一的窗戶外,不到一米是另一個樓的窗戶,無論春夏,房間照不到陽光,有時沉睡之后醒來,不辨晝夜,恍惚中似有隔世之感。
所以即便是周末睡懶覺,我也會定鬧鐘,告訴自己,現在外面天亮了。
窗戶的確很尷尬,夏天就算都打開,屋子里也是潮濕悶熱。
而冬天關得死死的,還是會露風,燒暖氣的煤煙味兒早晚都要進來轉一圈,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屋子不保溫,盡管好心腸的房東深夜也愿意去外面的鍋爐房填煤塊,我的房間也無濟于事。
這是2018年,在北京拆除違建的高壓政策下,存活下來的住房。
好心的房東媳婦給了我最低價,12平米的公寓式住房每月1K,周邊的1.5K左右。
我無意去夸大北漂生活的艱難。事實上,任何一位在北京呆過6個月的北漂,都能明白我的現狀是北漂生活的一個片面:如果你剛畢業一無所有,那么開始北漂的住所,極可能就是這種地方。如果你想避免開銷存下錢,還要來這種地方。
春節假期已經過去一個多星期,決定放棄北漂的人年前離職,揣著年終獎全身而退,北漂故事就此結束。
而決心開啟追尋夢想的人,年后告別父母,在我的住處附近尋找租房,他們的故事剛剛開始。
盡管年前我也辭去工作,但我的北漂不可能結束。
曾經我也不是沒有想過去南方,去上海,去杭州、廣州甚至深圳,怎么說呢,不是認為那里競爭小,工作多,而是覺得那里有江湖,有故事。
后來我漸漸發現,人生處處是江湖。
魔都的奮斗故事我聽過不少,有甜有苦,感人的甚至讓我想立刻去陸家嘴、徐家匯租個隔斷間,但是真正去了上海,又覺得節奏并沒有北京快。
北京有太多值得關注的聲音,上至國運民生,下至黃發垂髫,北漂故事只是其中的片面。
仔細聽聽,又發現那些過的好的,躲在被窩里偷著樂;過的差的,對著繁華的高樓大廈嘆息一聲,轉身上了回家的火車;跟上節奏馬不停蹄奮斗的人,無暇敘說故事和人生。
也只有像我這樣有點經驗,跟不上大節奏對生活也毫無影響,對行業發展更無輕重的人來說兩句。
說兩句,說一說那些單槍匹馬,銀盔亮甲走在路上的人,和粘在他們發梢上的故事……
作者談:
這是【北漂旅社】模塊的開篇文章,輾轉很久,我決定做【北漂旅社】,說一說北漂的故事,或許是情感,或許是勵志、經驗分享,我不知道【北漂旅社】這個版塊的內容可以持續多久,我會盡可能持續做下去。
我再次強調,我無意夸大北漂的艱辛。事實上網上極端的吐槽更多的是為了吸引眼球,北漂生活究竟如何,還要自己感受過才能言之一二。
我喜歡住青旅,因為我期待不期而遇的故事。所以不論是旅游,還是心情不好,都喜歡在青旅住下,和同齡人一起,總希望看見或聽見一些什么事,甚至如果能親身經歷一些路上的奇遇,那就太完美了。
我曾住過一個青旅,老板在一周前在門口貼出告示,“今晚大廳狼人殺活動,自愿參與!”竟吸引十幾個人參加;我也經歷遇見過各個專業的碩士都碰巧住在一屋(就我還不是碩士),四人徹夜長談,第二天紛紛改簽機票車票,共同游玩兒在帝都;我也見過棲身青旅,深夜還在大堂工作的北漂身影……
那些路上不期而遇的人和故事,總是充滿了別樣的趣味和吸引力。北漂也是這樣一段路,他充滿了不確定,碰巧,今晚我們都聚在一起,看這個文章,讀這些故事,這邊是【旅社】二字的由來。
【北漂旅社】的內容來源于我的所聞所見,以及北京各青旅的故事,也歡迎您的投稿,我會把您的故事撰寫成文稿,題材不限,文體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