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是個多么感人肺腑傾國傾城的愛情故事才能擔得起這樣一個名字——傾城之戀。
到頭來是“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子。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戰爭年代人們的理想和對未來的期待可以是宏大的威圖也可以是咫尺的見解。偉人要創造新社會,把生命投入到革命中。小人物不免被社會牽引著生存,不得不說這樣的他們生命力足夠旺盛。不管是封建王朝還是社會主義或是被殖民的社會下,他們總有自己的辦法處處為自己考慮周旋活命下去。
流蘇這樣一個沒落家族里回娘家的寡婦,被兄弟姐妹叔嫂不待見,她的處境苦楚艱難。卻還只是一個近三十的女人吶!多少還是有些風韻的。她的指望是再找個男人嫁了如此便可離開這個讓她痛苦的娘家。這樣的男人還必須要有出色的財力或勢力,這是她這種大戶人家小姐的尊嚴所需。
也許像命運安排的那樣,她在陪妹妹相親的機會中吸引了相親對象——柳原。他的名聲并不好,她定是知道的。但那時候,在那個年代,男人在外沾花惹草是并不見怪的事情了。而女人的終極歸宿是抓住這樣一個男人的家而非他的心。他們在香港的戀愛曖昧黏膩,模糊不清的互相琢磨挑逗著柳原的歡喜,卻是流蘇不希望的,她希望他馬上向她表明心意然后結婚然后終于離開那個家庭。經歷第一次的離港回滬受到家里人更加變本加厲的糟踐不齒之后,她在再次得到邀請后,雖然為自己尊嚴自憐還是前往奔向這個可以給她未來的男人。干柴烈火中他們赤誠相見。之后得到的消息是他需要只身前往英國,而她要在香港這個舉目無親的地方守候一年半的時間...
她,接受了...
她的心思他何嘗不懂,他更知道她原本就是懂得他的性情的。
你以為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不!張愛玲的妙筆給出更“美好”的結局。香港戰事使得柳原去不成英國。戰事起至第二天他回去接她。因為在戰亂中還有人可以互相依偎的,他們只有彼此了。他還是愛她的,從前是享受與她戀愛的快感,而只有在這種時候,他才能靜下心真正愛上這個女人。他明白是要保護她的。
于是“香港的淪陷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并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點。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
“傳奇里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
凄靜可悲!同情他們終于落入婚姻陷阱,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最好的結局是他們執手走天涯而無婚姻羈絆...
張愛玲的世界里愛情是刻薄著存在的必需品。就好像她如何將自己與胡蘭成之間的愛詮釋的那樣。這個有關傾城之戀的故事就像是戰爭年代里的穿著太寬松旗袍的瘦骨嶙峋的女人。
摘錄: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我自己也不懂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一個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點病態。
他說她的綠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藥瓶”她以為他在譏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句:“你就是醫我的藥。”她紅了臉,白了他一眼。
“這一炸,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柳原道:“鬼使神差地,我們倒真的戀愛起來了!”流蘇道:“你早就說過你愛我。”柳原笑道:“那不算。我們那時候太忙這談戀愛了,哪里還有工夫談戀愛?”
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流蘇還是有點悵惘。
結尾: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