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行之
公眾號寫作,和寫作,準確來說是兩碼事。
如果說寫作本質是一門藝術,那公眾號寫作更接近游戲。
每個寫作者就像是游戲玩家,如果摸不清游戲規則,就算滿腹才華,一樣成不了大號。
公眾號界的大V絕大部分都不是知名作家。文學宗師級別的大號,幾乎為零。
典型的例子,“七個作家”這個號里網羅了蔣方舟、費勇、李海鵬、慕容雪村、冉云飛、土家野夫、王小山七個知名作家。個個都有頭有臉,但七個人加起來,流量還是很一般。
真正的大V往往是自媒體人,專欄寫手,資深記者、編輯這一類。
如王左中右,咪蒙,王路,六神磊磊,張佳瑋這些。
王左中右是國際新聞記者出身。
咪蒙是文學碩士及雜志專欄寫手出身。
王路是豆瓣、知乎等平臺專欄寫手出身。
六神磊磊是新華社記者出身。
張佳瑋是資深自由撰稿人出身。
公眾號還沒出現之前,有多少人知道他們?
在紙質書的時代,老一輩的作家,如王朔,余華,蘇童,陳忠實,賈平凹這些,完全可以吊打他們。
但是手機端閱讀時代的來臨,十個王朔都干不過一個咪蒙。
從來是時勢造英雄。
碎片化,快節奏的閱讀時代里,專欄寫手、記者、編輯才最懂游戲規則。
這不單是寫作才能的問題,更多的是市場觸覺的問題。
這個社會,真正會寫作的人并不少。是一個千里馬太多,伯樂不夠用的時代。
是寫作者太多,讀者不夠用的時代。
單純從公眾號寫作來說,會給很多作者一個錯覺:其實那些大號也不過如此,那些文章,我也能寫。
比如典型的咪蒙,我遇見過很多作者,他們說,咪蒙的文章很爛嘛,我寫得都比她好。
這么比,就輸了。因為咪蒙不是在和同行比誰的文章寫得好,要比好,那么多職業作家還壓在前面,拿什么出頭?
她在公眾號這個池子里,比的無非是專業程度。
是有很多人比她寫得好,但是很少有人比她寫得專業。這所謂的專業,即專業生產10萬+。
公眾號幾乎所有的大V都是和同行比生產10+的專業程度。比的是商業化寫作的市場滲透力,而不是寫作造詣。實際上跟文學寫作的關系不大。
大概列舉五個例子。個人總結為公眾號里的“五絕”。
東邪,王左中右。
王左中右以“字媒體”為特色,馳名江湖。他的文章比較富有創意,在經典素材解讀和挖掘上比較下功夫。新奇而通俗。擅長用小說筆法和敘事結構來制造文章的懸疑,催生戲劇效果。
西毒,咪蒙。
咪蒙以“毒雞湯”橫行市場,文章特色是短句切換,快捷推進,典型的商業寫作套路。她的行文節奏特別快,刻意加強主觀語氣感,在構架上的起承轉合都做足了功夫。這些文章,如果從頭到尾全部拆開,基本就是商業雞湯文寫作的教材。
南帝,王路。
王路的文章以佛學為內核,擅長用抽絲剝繭及層層遞進的行文節奏,把細微的觀點擴散成適合大眾閱讀的語言。他的訣竅在于將段落之間的文字,通過一條暗脈逐漸凝聚成一股合力,指向一個最終目標。通過慢條斯理的敘述,步步夯實一個設定的中心思想。
北丐,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以讀金庸為主,并蓄一些唐詩、四大名著等傳統文學素材。單論讀金庸來說,比他讀得好的大有人在。但他對于金庸小說文本的熟悉度,超過了絕大數同行。他的套路,基本是金庸加時評。其實用的是他做新華社記者的老底子,金庸只是一層皮,骨子里其實都是寫時評的老道。
中神通,張佳瑋。
張佳瑋的公眾號,是相對不那么套路化的。他能寫的東西很多,從情感到歷史,從美食到體育,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雜評,都有不錯的把握能力。他在學識,閱歷和寫作技巧上,都有穩固的基礎,所以輸出能力和變通能力都很強。這種作者,你把他放在任何一個平臺,他都能生存發展下去。
從文學的角度,我并不建議看太多公眾號的文章。因為確實套路化和同質化比較嚴重。
像很多大V的文章,相比經典文學著作,我并不那么喜歡看。
但我并不贊成低估他們的水平。
以“五絕”為例,你可以不喜歡,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個個都是商業寫作方面的賽車手。
一般的老司機,碰到他們,一個彎道就會被超車。
賽車手們都有冰山理論。他們公眾號的文章,只是他們真正實力的八分之一左右。
老司機寫一篇文章,掏出了八分力氣。
賽車手其實只拿出了八分之一。
這就是賽車手和老司機之間的區別。
所以盡管表面看起來,水平差不多。其實差遠了。
普通作者可以偶爾寫一篇好文章。專業作者要的是能持續寫出好文章。
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大V是白混的。
我雖然不喜歡咪蒙,但并不覺得她的寫作水平不好。實際上,如果她真拿出硬功夫,照樣可以吊打無數小號。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再比如王路,很多時候公眾號的文章看起來也平常。但是他寫過真正比較文學的內容,可以虐無數同行到沒有還手之力。
張佳瑋的博聞強識遠超同輩,走到今天也絕非浪得虛名。
王左中右,六神磊磊這些人深諳市場寫作的法門,懂得什么樣的寫法能獲得最大的傳播力度,覆蓋最廣的讀者層次。這些細微的功夫,并不在寫作本身,而在策略。
高手的文章,透過表象后,都有一個核心的驅動力。也就是所謂的內功。
王左中右的內功其實是小說筆法。
咪蒙的內功其實是網文形態。
王路的內功其實是佛學理論。
六神磊磊的內功其實是時評論道。
張佳瑋的內功其實是雜家風采。
看似眼花的招式后面,每個人都靠自己獨特的內功驅動。
招式其實是次要的,也是可仿的。但內功各有門路,一人一道,各擅勝場。
生命力持久的作者,必定是靠內功驅動內容的。
靠招式包裝的作者,很容易在時間的洗牌當中被淘汰。
有人問我,怎么看大冰和馮唐。
其實乍一看,大冰和馮唐的文字水平,看不出多大的差距來。
但是馮唐顯然是內功深厚的,他的文字都是以唐詩和古文為基礎驅動的。雖然寫的也存在很多缺陷,但是后發力特別強勁。
而大冰的文字,并沒有什么很強大的驅動,是以很多散體小說的形式處理在一起的。這種文字也能夠紅極一時,但是是不斷在透支和重復的過程。三五年后,馮唐還越寫越好,大冰就很容易淪為炮灰。
2017,公眾號的寫作的未來在哪里?
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是理想的狀態。但作者們都很清楚,想在這塊地皮搞藝術,只會舉步維艱。
但套路總是不長久的。作者和市場,像是彈吉他的兩只手。作者如同右手,彈得正興起,市場這只左手只要突然變一個和弦,調子就會立馬跟不上。
真正的出路,只能是尋找市場和走心的平衡點。再者不斷修煉內功,做好應對一切潮流的變化。
公眾號這塊土壤,可以養活很多碼字的高手,但生長不出文學大師。
如果不是非要走自媒體人這條路,在這個池子里廝殺,并沒有那么大的意義。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它又是放在所有寫作者面前的一個平等的機會。只要你對寫作懷有足夠的熱情,就充滿機會。
草根逆襲,大市場中能有幾次機會?
是淡泊名利,還是激流勇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任何時代,都從來不缺文章寫得好的人。無數高山林立在遠方,遮云蔽日,亙古的文字從千年前傳到今天,依舊蕩氣回腸。每想到這里,閱讀與寫作,便充滿了喜悅。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7,讀者的審美依舊在不斷修煉和提高。只有過一關又一關,才能不被取關。
一個公眾號成功的標志并不是有多少讀者在關注,而是有多少同行在關注。
堅持寫一兩年容易,堅持寫十年,幾十年,就難了。
然,公眾號自有興衰,但寫作本身沒有興衰。寫作的藝術更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
公眾號的寫作,只是時代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目的。
面對善變的未來,戒驕戒燥。在沒有被掏空之前,要不斷獲取新的沉淀和積累。
所以,寫作者其實會越來越累。但只要熱愛,總會累并快樂著。
微信公眾號打開率越來越低的環境下,自我陶醉或消極抱怨并沒有什么用。
老樹畫畫說:眼前兩碗米飯,心中一粒飛鴻。
這,是每個原創者的宿命。
20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