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把手頭做的事情講給父母聽,原因大概三種:最善意的想法是,覺得自己沒有做出什么成績之前,貿然給他們希望,擔心最后會帶來更大的失望;最惡意的想法是,在三年一個代溝的今天,兩輩人像隔了兩條河,溝通起來雞同鴨講,沒有一拍即合的默契感;還有一點自私的小想法,不愿意讓自己成為父母對外炫耀的談資。
然后家中形成的局面是,哪怕相對而坐,我們也各自忙活自己的事,或者我在小屋子里瞎忙,他們抑制著自己的好奇心,裝作毫不在意的樣子給我遞過來個蘋果,偷偷瞄上一眼,然后毫無所獲地出去。
我知道這樣做并不好,但是三種固執的想法讓我每當想做出些改變時,又退縮了。
直到昨天晚上,有點抽風的我為了打破沉悶的氣氛,覺得應該做出點努力,就讓他們看了看我做過的東西:從來沒讓他們看過的文章、學校里小小獲獎的小詩、做的明信片、攝影作品……
然后我爸偶然間冒出的一句話讓我很心酸:“這么多年的投資值了?!?/p>
其實我是一個特別令人費心的女孩子,任性固執,事故頻出:大一踢斷腳指肌腱,大二交流摔斷腿導致半年不能走路……
和我周圍同學的父母相比,我父母簡直操碎了心,而且我作為一個活了這么大也沒產生生產力的純消費者,對自己的評價比較客觀:正在努力提檔至下等“人才”的下下等“人才”。
我爸爸突然冒出的感慨,真誠地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我這個時候才非常真切地感覺到,他們所想要的,比我想象中得少得太多了。這是我的父母,不是別人,哪怕我敗得一敗涂地也不會瞧不起我,不會嫌棄我,不會嘲諷我。為什么要花心思在他們面前故作深沉?他們所求的只是站在一個好的角度,看著我們成長就心滿意足,會錯意的我無情地將他們這點希冀也剝奪掉。
有些事他們確實不懂,把握不了最新的趨勢,可能提出來的意見是他們上上輩子總結出來的,已經不適用,代溝體現在這里,但我把細節上的差距當成不可逾越的鴻溝,和拒絕介入我成長過程的理由。
不久前我參加學校的一個設計比賽,因為其他參賽人的手段,本來到手的獎沒有了,一萬塊錢的獎金也成了泡影。這個時候,我媽媽總是打電話來鼓勵我,安慰我。
我所帶來的榮耀不愿與他們共享,但是每次痛苦他們都要陪我去扛。
我是太過自私了。
父母想要的遠比我想象的少,只要一點點的進步就能讓他們歡欣鼓舞,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是最棒的,最后的結果怎樣不重要:成功抑或失敗都沒有關系,只要稍稍允許他們做一個沉默的看客,就好。
想明白了,有時候讓他們得意一點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