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漣漪心涼
01
在準備考研的階段中,有無數人問我:干嘛要考研?直接工作或考公有什么不好?
于是真的,身邊的那些小伙伴們,當初約好一起考研的,現在一個接一個的退出。仿佛消失了一般,我也開始動搖。
怎么辦?放棄嗎?
但我看到了這句話,頓時一身冷汗。不是什么雞湯,只有赤裸冰冷的數字:創新高!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20萬人!
真正實現就業的,除了名校和熱門專業的學生之外,大部分處于失業狀態,“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始終沒有得到改善。
按二八法則來說,像我這樣“非名校非名專業無特殊能力”的學生只能一邊羨慕著少數人,一邊奮不顧身地投入到迷茫地求職中。
02
好友小李,因為高考志愿填報的失誤,滑倒了三本院校。不甘于平庸的他,學校中可謂是拼命三郎,獎學金,各類獎項拿的手軟。
這么一個厲害的人,到了臨近畢業之時,卻被打回原形,只能默默地躲在角落舔舐自己的傷口。
由于家庭條件,他不得不選擇求職這一條道路,然而有趣的是,根本沒有任何中高級別規模的企業愿意去他們學校招聘。不得已,他選擇了最蠢也是最無奈的方法——擠人才招聘市場。
一家家的跑,一個個展位的排隊,反反復復,小李兩天的時光就這么被消磨殆盡。他遇到了我們最常見的問題:一般的工作看不上,薪資高的單位負責人,看到履歷中那一排排榮譽眼中一亮,可看到院校那一欄,頓時失去了光芒。
“你等我們通知吧”,隨手便把簡歷扔在了下面。成了他這兩天聽到最多的話語和最常見的動作。
結果很現實:一無所獲。。。
03
是啊,結果就是如此現實:我們的學校,直接決定了我們工作的上限。
大學擴招的越來越多,但是企業絕不會因為你人數增多而有多少改變。同樣是一份工作,換成我們自己是HR,名校和普通二本的學生,你會選擇誰?
其實,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自從升上大學以來,和那群天子驕子相比,我們缺乏一種主動性。
主動去學習的能力不夠,以至于整天窩在宿舍追劇;主動去人際交往的能力不夠,以至于大學單著單著就過去了;主動把握機會的能力不夠,以至于很多能展現自己的時候因為膽怯而失去。
而考研,恰恰是一種非常好的展現自我的方式。既然我們只能在普通院校的陰影下被動地接受企業的挑選,為什么不能通過考研,自己主動地去選擇未來的歸屬呢?讓機會始終把握在自己手中,才是考研的真正原因。
04
我一直是名校考研的推崇者,在我眼里,名校﹥專業﹥興趣。很多人考研依舊選擇一所
普通院校,以我看來大可不必,這最后還會落得被企業被動挑選的境地。
名校,決定了平臺和環境,也決定了我未來到底會不會在人才市場擠來擠去。
優秀的導師和同學,優秀的學習環境,人脈資源等,都是完全不同的。
現在的工作,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真的想要有所突破,改變自己的人生,那么考研是我唯一的出路。
考研決定了我未來5到10年的出路,它是我想到的能最快時間提高起點的方法,減少我的奮斗時間。畢業去擠人才市場,辛苦從基層奮斗十年才獲得晉升,與復習一兩年,學校學習兩年,再畢業立刻有優質的工作選擇相比,真的太美好了。
05
考研為迷茫的你我重新爭取時間窗口,去努力積淀一些你想要的,在一個相對安靜和非功利的地方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和探索一下未來的可能。這樣的話,才能更加有主動性
由于我們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較渣,能在開始就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和發展有非常明確規劃的同學很少,許多人到大三、大四甚至更晚才弄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而這時候往往已經晚了。更有很多人,畢業了都始終無法清楚“自己是誰,從哪里來,終將去向哪里?”
經歷了許多事情,感受到北大等名校的氛圍,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我覺得自己尚無所謂的“核心競爭力”,還沒有那種能主動挑選工作的資本。于是決定,用考研,重新為自己爭取一個積淀的機會。
考研的好處我不想再多說,只有一點可以告訴自己。不管別人如何看我,他們又是怎樣的人生,我都只會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我考研的理由很簡單:不想去擠人才市場,我希望能把自己的未來交由自己去掌控。
那么你們的答案呢,放棄和堅持,選擇一個吧?